认识的一位大牛,拥有好几个头衔,***啊,杰青啊,百人计划什么的,手头的经费一大把。他私下坦诚说,我的经费真的是花不完。他做的研究,既不需要很先进的高端设备,也不需要特殊的药品试剂,所以科研直接花销甚少。但这也不妨碍他继续拿大项目。
看看身边的,及道听途说的,倒是总结了个规律:凡是能拿到大项目的,都是手头不缺钱的。真正缺钱的,又特别想做出点成绩的,却拿不到项目(或只能拿点小项目)。这基本上是马太效应在科研经费分配中的体现。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大项目的争夺,是大牛们之间的游戏。而大牛们,恰恰是最容易拿到经费,也最不缺经费的一群人。试问,有落到发愁没有经费做研究这种地步的大牛吗?如果真到了这种地步,那还是大牛吗?
大牛们之所以牛,无非是几多:头衔多,项目多,文章多,获奖多。当然,除了数量,也要看质量,因此也需要大头衔,大项目,大文章,大奖项。而且,这个标准不仅用于评估研究人员,也广泛用于评估各类研究机构。去年刚经历了一场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知情人语:其实最关键的指标就是评估申请书首页的那张表,里面列出了几个院士、几个杰青,几篇S或N的文章,几项国家三大奖… 谁好谁差,只要具备幼儿园大班的认知水平,基本是一目了然。
有了这样的评价标准,让大牛们做到心如止水,视项目如粪土,还真不容易。事实上,对于一些不管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牛,还是信心满满冲锋在通向大牛之路的准大牛们,对项目、头衔及奖项的追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至少是“多多益善”。
所以,对于某些大牛们来说,项目和经费实际的意义已与科研本身无关,而是关乎其名,其利,及所在单位的名与利。
只是可惜了那些本能发挥更大作用的科研经费。从经费使用的效益来说,肯定存在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对于一个根本不缺研究经费的课题组,单纯地增加经费能多大程度上提高其产出呢。奇怪的是,我们似乎从来不去“计较”经费使用的效益。如果两个课题组,发了相同级别和相同数量的文章(我承认科研贡献不能以数量论,只是做个比喻),你会去问,他们各自花了多少钱吗(国家的投入)?如果,再告诉你,这两个课题组,一个正在承担973项目,另一个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你认为哪个课题组的科研实力更强呢?我想对于多数人,大概会判断是前者吧?
承担项目其实是一种借贷行为,借纳税人的钱做承诺要作的事。唯一的差别是,这笔钱我们不需要还而已。本来我们更应该在乎事做得怎么样,如果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不是更好吗?但现实的标准似乎是,谁能借到更多的钱,谁就更有本事,谁就更有资格当大牛。至于事做得怎样,倒不那么重要了。
我还注意到,不管项目多大,多多,基本上都能完成的:账上的钱肯定能花的差不离。我不敢去恶意猜测这中间会不会有某种“腐败”,但是,至少,经费的使用效率是存疑的。
其实,马太效应不仅体现在科研经费上。比如,研究生招生名额。某年,我被告知,作为副教授,只能招1名硕士生,而教授们每年可以招2名。拜托,教授们手下有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助理...手下都十几口人了,还要来抢硕士生名额,还让不让人活了?可是,这个理没处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