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打开”隐蔽的天性

2012-05-11 09:39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郝 俊
字体大小
- | +

说物理、谈文学、写新诗、聊音乐、倡导环保……作为一名天体物理专业出身的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堪称名副其实的"跨界达人"。

建博客、开微博、写专栏,广泛的兴趣爱好也让他成为科普杂志、都市媒体的"红人"。

与其他科学家相比,李淼这些活跃的行为显得有些"另类"。然而也许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自称快要退休、年近半百的他,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他独特的人生历程和感悟,也因此让人更加好奇。

科学家之路

四处搜罗、传阅书本,几乎是属于上世纪60年代生人共同的青春记忆,李淼也不例外。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成为社会生活主流的年代,1962年出生的李淼,打小就如饥似渴找书来读。油印出来内部传阅的前苏联小说、中国古典小说、旧体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能看到的都看"。虽然无法像今天的孩子那样系统学习,但他对书本和知识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

1976年"文革"结束后,传出风声说要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李淼随即找来各门课程的课本、习题集,甚至于"文革"前清华、北大的高考试题都不放过,开始认真拼搏备战高考。

初中时就喜欢上诗歌辞赋的李淼,本打算考个文科专业。然而家里人却不支持,认为"学文科以后可能会倒霉"。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将数理化基础重新打牢,走进了考场。

1978年,16岁的李淼考上了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抱着对数理科学的一腔热情,他立下志向,要走上科学家之路。

"上大学后压力比较大,渐渐地就把文学给丢了。"李淼回忆大学时光,因为决心要做科研,就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繁多的专业课程上,文学作为爱好,也只能是到图书馆偶尔翻翻《李太白文集》之类的书。

成为一名大物理学家,是青年李淼的远大理想。出于对宇宙学的浓厚兴趣,1982年从北大毕业后,他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1984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介绍超引力、宇宙大爆炸等宇宙学理论,顺利拿到理学硕士学位。

1985年,李淼第一次出国,前往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参加暑期学校,也至此开启了他长达15年的国外之旅。

1990年,李淼在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任美国布朗大学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又前往芝加哥大学做资深博士后。

在国外留学、工作的十多年间,李淼在超弦理论、量子场论、宇宙学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1999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李淼回到了国内,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回国后,李淼的科研工作在众多方向上得到拓展。

"回国前的研究方向其实比较单一,主要做超弦理论,回来后又开始了宇宙学的研究,现在还做一些粒子物理。"李淼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兴趣一定是他内在的驱动力,否则就不会去做。

写作"快感"

同样是基于"兴趣"这样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李淼回国后开始了科普写作。一开始,他只是将理论物理研究工作中的见闻、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放在网络上供感兴趣的人浏览。

不久之后,一位同事建立了名为"超弦论坛"的小网站。李淼将严肃的历史、科学和适度的八卦杂糅起来,从2001年开始写出一系列"弦论小史"。渐渐地,他养成了习惯,每隔几天就去网站更新一下。2005年,"弦论小史"结集成《超弦史话》出版。

回忆当初,李淼坦陈由于长时间的生疏,刚回国时打汉字都不大流利,但也许是从小对文字的爱好,让他逐渐对科普写作"上了瘾"。用他的话说,就是"写的时候有一种快感"。

不可否认,国内倾心于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并不多见。李淼告诉记者,这也许源于中国的科学家没有从事科普写作的传统,没有养成科普的习惯。

在国外,科普被认为是科学家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例如超弦理论的某项研究,最起码要给全部物理系的人讲明白。相反,出于职称、报酬等功利性因素的考虑,国内科学家会认为科普"得不到好处"。

谈及国内外科普创作的差异,李淼说中国的科学家还没有意识到,能够在重要媒体上发声,其实是一种"特权"。"比如在美国,可能只有很大牌的教授才有机会在《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上写科普专栏,而不是谁想写就可以写的。"

对于科普写作,李淼打趣说他现在是"上了贼船,下不来了。"《环球科学》、《新发现》等引进版科普杂志和一些大众媒体上,李淼都开有科普专栏。

如果说写科普还算是李淼作为科学家的分内之事,那么写新诗、谈文学、开文化专栏就听上去有些"不务正业"了。有人说,李淼是"最有文艺范儿的科学家"。他则说,自己其实在回国前"一点都不文艺"。

在美国,李淼走进书店就直奔两个主题区--科学和科普,"对严肃文学还没有感觉"。2004年左右,他接触到海子的诗歌,赞赏其"书面语优美,意向纯粹而新颖"。阅读海子,成为李淼开始写诗的重要起点。

"以前也写过所谓的新诗,比如到北大未名湖转一圈回来就写一首,但那都是闹着玩的修辞游戏而已。"李淼说,自己在46岁之前其实从来没有想过会写现代诗。

2008年,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李淼开始现代诗创作。他感悟道:"写诗或者读诗的时候,那种兴奋点跟作科学研究时是一样的。"

2011年起,李淼在科普写作之外,又开始写文化专栏,谈论文学、音乐和艺术。

精神世界的愉悦

在一次演讲中,李淼曾将"科学、人文和兴趣"概括为自己生活的"金三角"。"人文的兴趣虽然发展得比较晚,但我感觉它是原本就存在的,只是没有把它发掘出来。"他感慨,现在做到了很多自己40岁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科研工作之外,李淼对新诗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在他粉丝过万的微博上,他这样介绍自己:"偶尔谈物理,总是谈诗歌和音乐,还是一个环保控。"

近几年,李淼对宗教、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在微博上这样透露心声:"现在年龄到了,想不到我竟然在这方面变本加厉。我想有些人终归是要走过这条路的。"

为何是"终归要走过的路"?李淼说自己也并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原因。只是在他看来,从事数理研究的科学家,普遍倾向于在晚年思考哲学和宗教问题,也许是因为"人生的经验积累到了这个阶段,就不再单纯考虑一些逻辑的问题,而开始思考一些终极问题。"

写新诗、写文化专栏,李淼在文艺圈也逐渐成为知名人士,又有人开玩笑说他是"最有科学范儿的诗人"。

"我觉得人有很多才能是一直隐藏在那里的,没有得到发展。"在李淼看来,这些对兴趣爱好的发掘,正是在"打开那些隐蔽起来的天性"。

对于理论物理学家这一"正式身份",李淼则认为自己进入50岁后,所能做的也就是"发挥余热"了。在科学道路上,他认为今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好学生,至于以前的研究成果能否有历史性的贡献,则似乎还要看看运气。

"理论物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在短期之内就看到效益。提出一个理论,可能要在几十年后才被人验证。"李淼认为,无论是在物理的道路上,还是在文学的道路上,只要能留下一些创造性的东西就是好事。

李淼甚至为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找好了方向,说肯定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学上。在他看来,从事数理科学需要有年青的优势,年老之后的研究专注力会下降,同时趋向于保守,不敢大胆想象。文学则不同,因为语言需要沉淀和积累,除了文学天才之外,大都需要人生历练。

一面是物理,一面是文学,在李淼身上,科学与人文似乎找到了交融之所。然而在他看来,科学与人文的融汇并非易事,只在"审美的层次上"二者可能有沟通之处。他告诉记者,科学本身就有一种"理解之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自然界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竟然可以理解。"

"爱好文学艺术,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李淼所言,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它们能够为他带来的,都是精神世界的愉悦。

人物介绍:

李淼,江苏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9月~1992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9月~1996年8月任美国布朗大学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9月~1999年8月在芝加哥大学做资深博士后。1999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近年致力于研究超弦中的黑洞物理、超弦宇宙学以及暗能量等。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