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翔:中国数字出版在透支未来

2012-05-02 10:36 来源:科学网 作者:任 翔
字体大小
- | +

中国数字出版最奇特的一道景观是,辉煌的产业数据与业内人士的迷茫乃至悲观。从统计数据看,数字出版产值暴涨,前景喜人;从发展规划来讲,大平台蜂拥而至,霸气侧漏。但是,业内人士的观感却并不乐观:盗版威胁愈演愈烈,盈利模式遥不可及,企业投入谨小慎微,读者用户拒不买帐。这一强烈反差的根源在于,目前数字出版的发展模式在透支未来,我们的理念和商业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在行业内外投资刺激下,在外行人群体涌入的混乱中,数字出版模式正在对内容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纵观热闹纷呈的数字出版业,掠夺资源者多,创造价值者少;坐享其成者多,建桥铺路者少,这一畸形产业生态,正在让中国数字出版失去未来。

首先是以数字平台、IT服务商和移动阅读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掠夺。传统内容方对盗版恨之入骨,其实,掠夺内容资源最甚者,并不是盗版,而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海盗”——中间商的版权倒卖,知名平台对弱势出版社和个体作者的剥削,掌握渠道霸权的电商对内容方的软硬兼施,版权保护的民不举、官不纠,等等,这些掠夺才是真正伤害产业链,并透支数字出版未来的行为。如果盗版是偷,那么这些行为就是抢。从目前来看,多数出版内容资源只简单的数字化之后,就直接面向读者,这些粗放型的内容资源根本无法产生附加值,也就无法获取附加利润,这与出口自然资源换外汇的行为一样短视。这一简化模式的根源,就在于这些合法掠夺者的短视与急功近利。结果,内容方利润低,投入少,人才流失严重,整个行业失去了制作优质内容的源动力——无论是原创内容,还是数字化多媒体增值内容。另一方面,掌握优质纸本内容的出版商无法接受数字版权的超低价位,拒绝授权给数字平台。但是,这一优质内容瓶颈无助于解决产业链失衡,大平台靠廉价低质内容依然可以粗放型发展,而高质量纸书最终成了数字盗版的猎物。

其次,目前数字出版业尚未建立合理的人才回报与使用机制,结果,本就匮乏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行业的创造力正在被剥削和浪费。不客气地讲,如今的数字出版生态,老实人吃亏,人才无用武之地。由于数字版权保护的欠缺,行业标准的混乱,对数字转型的理解偏颇,数字出版业演变成了一个浮躁行业——冠冕堂皇的招牌,天花乱坠的忽悠,千奇百怪的噱头比比皆是,但真正务实地去做产品、做技术、做创意、做用户体验的太少了。以某电商平台推出的电子书为例,连起码的兼容性与用户界面都成为问题,其浮躁可见一斑。电子书营销与平台成长方面,则大量雇佣水军刷票,结果排行榜、总下载数量等指标连鬼都不信。在这样的生态下,老实人不吃亏才怪!另一方面,国内出版业依然是垄断格局,国家的政策取向还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出版集团。此举有合理之处,但是,从数字出版的产业发展周期看,没有经过充分的自由竞争,就过早进入资源垄断的阶段,是一种地道的透支未来的模式。今天,数字出版竞争的核心不是模式创新,不是技术领先,不是文化超前,而是比谁能占有资源、垄断资源、独享政策,这一点,在电子书包领域尤为突出。在这样一种竞争格局下,人才毫无用武之地。

第三,数字出版行业对读者持续采取“坑爹”策略。内容粗制滥造的现象由来已久,在数字出版时代,愈演愈烈。正版电子书出版时间滞后,内容陈旧低质,DRM 让花钱买正版的读者麻烦不断,内容捆绑硬件的平台不断用小人之心限制读者选择,等等。除此而外,还出现了畅销书的电子书价格高于纸本书的奇谈。凡此种种,正在扼杀国内读者仅有的那么点对数字出版的兴趣与热情。数字出版本来是充满创意的领域,但迄今为止,国内真正立足数字形态的高质量原创内容寥寥无几。这样的数字产品供给,如何维系一个高速成长的产业?当一个一个读者花钱买来烦恼,买来失望之后,这个行业能有明天吗?!

数字出版提供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潜在市场,却也让出版业不得不面临快速变化、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国数字出版想要健康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而不是皇帝新衣一样的大平台、大工程;需要合理的产业链结构和公平的利润分配体系,而不是资源垄断者的一家独大;需要优秀的用户体验与满足,而不是变着花招忽悠顾客。中国传统出版的底子本身就薄弱,相当一部分配套体系都未建立完善,对比西方,我们的数字转型要艰难得多。中国数字出版业需要卧薪尝胆,脚踏实地,需要不断创造价值,而不是掠夺资源、透支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希望!(任翔/文)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