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喆:文章,可以“自珍自引”么?

2012-04-23 22:44 来源:科学网 作者:吕 喆
字体大小
- | +

若干天前的一个傍晚,在一博士交流群里看到某博士童鞋声称——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终于有了一次引用,点开一看原来是自己引的。我觉得他说得挺幽默,就给了个[捂嘴偷笑]的表情,他似乎觉得我在嘲笑他……不好!看来一个表情引起误会,我赶紧扬言写一篇“自珍自引”的博文。因为在我看来,既然喝酒允许“自斟自饮”,发表文章为当然也可以“自珍自引”了;同理,既然美女们常常对着镜子“顾影自怜”,俺们在写博客的时候也时不常地“自链”一把(不过,这篇文章似乎还没啥可“链”的)。

不过,话虽可以这么说,道理不讲明白,在“他引次数”已经成为重要学术评价指标的时代里居然胆敢鼓吹“自引”,甚至不惜降低“他引率”这项很给力可能还很给利的技术指标,总难免让人觉得不妥,想大声疾呼也难免底气不足,因此,需要专门写篇博文,论述一下文章的“自珍自引”的问题。

在我看来,“自珍自引”本身不是坏事,至少可以有几个好处:

(一)能发生“自引”,说明作者至少发表了2篇文章,在后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前面的文章。在查文章、算IF点数来搞评价考核、论成败的时代里,多发文章是“王道”,所以看到某人宣称“自引”,俺的第一反应是——恭喜童鞋!您至少发了2篇文章了。。。

(二)正确的、合乎规范的“自引”,说明作者知道如何在文章中恰当地处理那些带有一定延续性工作成果。对于那些按照一定体系延续进行的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可能是一个阶段的系统总结,下一个阶段的成果多半在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上与此前的工作有一定的继承性,这样在后一篇文章中不免会在引言、研究方法、甚至结果分析讨论部分引用前面已经发表的文章,这种引用是合理合法的,无可指责。倘若自己对前后两篇文章的关系心知肚明,却为了追求他引率而置若罔闻,才是不对的。

(三)“自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体现着一种“自珍”,也是一种自信。不难想象,如果前面发的文章过后看觉得很“拿不出手”,一般是会羞于让它再见人的,恨不得把它藏到地缝里去,怎可能在自己后续发表的文章中一再地引用?有句成语叫“敝帚自珍”,说的是自己的东西纵然不好,却是最珍贵的。文章其实也一样,自己写的文章,自己本来应该比他人更清楚它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连最熟悉它的作者都不觉得它有任何价值,是所谓的“垃圾”(我其实一贯反对人们滥用这个带有贬义的修饰语),那么还能指望别人看好它、高度评价它么?!

(四)勇于“自珍自引”,其实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得珍惜自己的研究成果,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轻松。真正做到“自珍”,并不是说把那些的确没啥价值的东西,靠口头儿上或者笔尖上的功夫包装一番,再拿出来忽悠别人捎带着取悦自己。相反,“自珍”应该是通过在研究中努力工作和勤于思考,自己努力把一些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的东西做精、研细、写好,从而打造成“珍宝”的过程。因此,本文所谓的“自珍”,并不单单是要一种态度,更是这态度背后的行为和追求。若从这个层面上去反思“自珍自引”,可就不是简单的自斟自饮的喝闷酒或者自娱自乐了。

现如今,“自引”之所以变得有些让人“不齿”,其实是和当前流行的那种相当简单粗暴的“数字化”评价体系不无关系的。因为在这种体系中,其他人的引用(简称“他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自引”则变得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了。因为评价者们喜欢地精确地统计数字,甚至在计算他引次数时连本单位其他课题组引用都要一一抠掉,而似乎并不大关心这些数字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所以目前“自引”就不再是一种“自珍”的举动和自信的彰显,反而却会因此不时地激发起某种自卑的情结。

引自己的文章,让别人跟着去引,行不?!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