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业:JBC vs PLoS ONE鹿死谁手?

2012-04-08 19:50 来源:科学网 作者:守 业
字体大小
- | +


搞生化研究的估计几乎无人不知道JBC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这一百年名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知道一个期刊的影响力除了和其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直接相关外,还有一个可以说更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总的引用次数,这一指标是IF和被引次数/发文量的综合。有的期刊尽管影响因子很高,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不见得如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全球科技期刊的IF最高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IF高达近90分!参见我的另一博文), 由于该刊发文量很低,所以尽管其IF高居第一,总的引用次数却根本排不上号,其知名度,别说和SCIENCE、NATURE这样的牛刊比,即使是搞生物医学研究的,知道此刊的也并不多,我相信除了业内(临床肿瘤医生)的专业人士,没有几个人知道此刊。但是JBC则不同,在2006之前,该刊一直是全球所有科技期刊中被引用次数一直是最高的。但是从2007年以后,由于其IF从1999年的7.666持续下降到现在的5.328, 其总的被引用次数已经逐渐被Nature, PNAS 和Science超过,位居第四位。这种下降的趋势至今没有看到停止的趋势,但是“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并且JBC还远远没有到“廋死”的地步),JBC在生化领域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是无可替代。但是将来有没有?我觉得PLoS ONE应该是最有可能取代JBC的影响力的(反映在总的被引用次数上)。

在介绍PLOS One之前,有必要科普一下PLOS, 是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缩写,是一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著名科学家在2003年创办的,根据Wiki上的介绍,PLOS的定位是:“a nonprofit open-access scientific publishing project aimed at creating a libra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nd other scientific literature under an open content license.”所以, PLOS的一大特点是其旗下所有包括PLOS One在的7种期刊都是采用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方式出版, PLOS和另一知名出版公司BioMed Central(BMC)被认为是开创OA出版方式的领先者。

PLoS ONE是PLOS系列期刊中,是最年轻(2006年创刊)也是最大的(指发文量)。PLoS ONE在世界科技期刊出版史上可谓是一匹黑马,2010年刚有IF就达到4.351(指2009年的IF),可谓是闪亮登场。它的成功肯定有很多因素,个人觉得除了其比较特别的peer-review的方式和选文方式外,PLOS其他系列的巨大成功(不少IF~10甚至更高)也使其诞生那天(2006年底)起,就显得出身不凡(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另外其自由获取(open access, OA)出版方式也是其IF较高的重要原因。现在总的被引用次数在全球根本排不上号,但是它却可能是未来的当年的JBC(总被引用次数全球第一),缘何这样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刊的发文量太惊人啦!该刊自从2006年底创刊以来,其年度发文量迄今为止(截止至2011年4月18),在Web of Science上可以查到的各类论文总数,分别为:137(2006年)、1230(2007)、2717(2008)、4404(2009)、6714(2010),像这种火箭式的快速增长(年年翻番有时都不止),我还没有听说过第二家。PLoS ONE在2009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根据发文量)科技期刊。今年无疑它将坐上冠军的宝座,并且其发文量还会继续增长,考虑到其IF有直奔甚至超过JBC之势,可以说PLoS ONE的总被引用次数列全球第一应该是指“年”可待,但无论如何,PLoS ONE现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可能用不了几年,在生物医学领域,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另外:PLoS ONE刊名中的ONE取得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现在流行的多功能打印机:“all-in-one", 所以该刊的文章研究领域非常之广泛,真正“all-in-one"!

另外,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过去或现在对PLoS ONE是很不屑的,我在2010年初的曾经看过一个标题为“Down the impact factor ladder”录像,这个由一些科研人员整的比较搞笑的录像挺有意思,在youtube和土豆网上都可看到,这个录像就将PLoS ONE恶心的不轻,误以为PLoS ONE是和BBRC(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F=2.548)一样并非同行评审(peer review)期刊,我当时也是受此影响,现在看来,PLoS ONE尽管显然不算什么牛刊,但显然已经非BBRC可比,并且有严格的包括同行评审在内的质量控制体系。

顺便处于好奇,就预测一下这两个期刊的2010年的IF(请注意:今年发布的事2010年的IF),根据两刊去年的IF,以及Web of Science的引文数据,我预测JBC的IF还将很不幸的进一步下滑,至~5.0,今年应该还在5分以上,但是目前的趋势来看,JBC以后保住5分已经很困难了。而PLoS ONE基本保持去年的IF,并有很有幅度的上升,IF~4.4。2个月后官方结果即会发布,让我们拭目以待。综上,JBC和PLoS ONE的IF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加上PLoS ONE的发文量已经远超JBC (2010年发文量: 6714 v.s. 4314) ,所以前者的影响力和JBC以后还真有的一拼。

另外,有网友评论说,只有中国关注IF, 国外没人care,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至少在欧美,尽管没有我国那么看重IF,如果说完全不看,我绝对不相信,事实上IF的高低还是大家投稿的一个重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参考,据我了解,在美国的不少搞肿瘤研究的PI, 以前喜欢投JBC, 现在转投IF更高的Cancer Research(IF=7-8)了。

再顺便说点题外话,PLOS One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名”方面,显然该刊已经声名鹊起;“利”方面,不算广告、捐赠等收入,光出版费(每篇是1350美元)收入近一千万美元,当然有些作者由于种种原因,出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免,但是显然也仍然是一笔很大的收入。PLOS One这种成功模式,现在已经刺激了许多新创期刊效仿,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的2010年4月才创刊的NATURE的新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刚从一位网友得知:更合适的例子应该是Scientific Reports, 但是该刊虽然属于NPG旗下,不是Nature的子刊), 该刊和PLOS One类似,接受几乎所有自然学科的投稿,但是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发文量特别少,创刊至今,才只有300余篇论文发表(Web of Science已经收录,大树下面确实好乘凉啊),和PLOS One现在年发文近7千篇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2)和PLOS One不同, OA出版方式是由作者选择的,也就是说,作者自己可以选择是否交高达5000美元/每篇的出版费,当然不交的代价就是没有了OA, 读者就不能自由、免费下载作者的论文。从上面的分析来看,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定位似乎为“小而精”,我个人猜测,该刊之所以如此定位是由于:1)NATURE的东家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不差钱”,很难想像,这个世界还有哪所能称得上大学的图书馆能不订阅NATURE, NPG旗下的上百种期刊(其中包括我国的至少三种期刊,例如Cell Research)每年为NPG带来数以亿计的收入。我国的Cell Research等期刊借NPG这条又大又著名的“船”出海,自然要支付不菲的借船费。所以NPG不像PLOS,要靠PLOS One来“吸稿”(同时也是“吸金”);2)Nature Communications“不差稿”,因为NATURE及其子刊每年有海量的投稿被拒,这其中当然不乏很出色的稿件,这些据稿会被编辑们推荐到Nature Communications,所以,该刊稿源很好。综上所述,这个新期刊的IF以后低不了。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