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勇: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科研之路——香港篇之一

2012-03-31 22:45 来源:科学网 作者:善 勇
字体大小
- | +


香港

昨天跟老婆聊天,自从07年在香港博士毕业,然后当年去美国读博士后,09年来澳大利亚,一眨眼已经5年了。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老婆说5年前申请美国签证的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阵唏嘘。回想起在香港的4年博士“苦读”,1年半的美国博士后“执著”经历,和3年多的澳大利亚科研“正轨”,快10年了!人生有几个十年?我把我人生最“青春亮丽”的10年完全献给了你-我的科研!但这只是开始。。。。。。

02年一个夏天,我的硕士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有一个机会去香港做RA (Research assistant),你愿不愿去?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无意识地问了一句啥叫RA? RA 就是研究助理,导师说。其实我是知道的。因为之前有 好几个师兄有去香港做RA的经历。不光说学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单就每个月1万多港币的工资都让师弟们羡慕的眼红。这样一个机会突然落在了我的头上,而且没有任何前兆,我就是再淡定也是有点惶恐。导师这时笑了笑说如果你同意,就这么定了。抓时间去办港澳通行证吧,好好干,干得好有机会在那里读博士。我心里一阵温暖。啥也不说了,说多了全是眼泪。

香港,我真的太喜欢这个城市了。我喜欢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喜欢太平山顶的登高远望,喜欢离岛的旖旎风光,喜欢在大街上偶尔碰见大明星的惊喜。但最让我欣赏的是这个城市的快节奏,高效率,高素质的市民,更重要的是独立自由的科研环境。因为我硕士期间研究的是岩石力学,而到香港以后要做土力学的研究。虽说“岩土不分家”,但岩石力学,土力学其实差别很大。就连科研队伍国际上也是两套人马在做,各有各的建制。每年的重要国际会议也是各参加各的。因为我的土力学的基础比较差,其实当时进入状态很慢。心里总有点惴惴不安。但这一年中,我未来的科研导师给了我很大鼓励,帮助。第一年我几乎自学,旁听了香港几所大学所有的土力学课程,而且也完成了第一篇SCI论文。 其实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当时刚到香港,英文也不好,老师上课基本听不懂,基本是自学。但我一直坚持。几个月后有一天突然我能听懂老师的英语了,这让我很吃惊。我怎么就能听懂了呢?我的听力原来这么好!飘飘然有点。其实后来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只是以前英语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虽然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效果很差。唯一的原因就是学了不用(也没机会用),以考试为目的。而在香港,是为了生存而学,不得不用,逼 着你用,所以提高很快。这是英语的听力,口语学习。我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其实是在我写完我的博士论文过程中,在我的导师给我反复修改,我再改之后。那个时候有一天我觉得我可以用英语,用英语的思维写东西了。所以我的体会是,学英语就要用,在用中学习提高。就像学习一个软件,不要想着把这个软件所有功能都学通了再去应用它做事情,而是直接就去做事情,在做中熟悉软件。这样效果事半功倍。撤得有点远了。

我博士论文的完成其实我非常感激我的导师。我所有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数值模拟技巧都拜他的言传身教。一次次跟他讨论(争论)让我的很多概念清晰。一次次亲自上阵,实验设计,调试,分析让我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做试验。当我在试验中有了一个重要的idea (我自己认为), 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我这样做(因为失败后要浪费很多钱,设备可能会报废), 只有他支持我,说你大胆去做,最坏的后果我负责。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对我这么有信心?他说我也没把握,但这是你第一次自己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对你非常重要。再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科研上大的突破都是有风险的。这个实验后来成了我博士论文重要亮点。这样我从导师那里学到了如何做研究,如何指导博士生的方法。这让我受益无穷。最近在澳洲我刚招了一个马来西亚的博士生。这是我第一个研究生。院长问我你怎么带这个学生?我说我的博士导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他。他一定会超过我当时读博士时的水平。院长笑了,我也笑了,笑得很自信。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