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评职称不拼论文,不妨学学复旦

2012-03-31 16: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福 利
字体大小
- | +

从今年起,复旦大学将在全校各院系推开一项新的高级职务评聘办法——代表作评审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哪怕没在“权威”与“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资格。试点两年来,已有10多位青年教师通过这一制度破格获得高级职称。(《人民日报》3月28日)

正如报道中所提到的,复旦大学此前对教师职称的评定跟其他高校类似,主要就是看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这对于某些慢工出细活的专业教师显然是不利的。不仅如此,上述死板的评价方式还逼迫青年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论文数量上,甚至为此牺牲掉读书学习的时间。

另外,普遍以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评职称,还往往会带动刊物版面费上涨。某些刊物正是看准了这种“行情”,一篇论文的版面费动辄上千甚至数千元。青年教师本来收入不高,为了评职称发论文还需要支出数额不小的版面费,给个人生活也带来很大压力。而这种掺杂了版面费的论文,本身就已经很难保证质量。此次复旦大学推行新措施,对于其他高校和类似的评价体系也有很大的启示。

比如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现在某些高校的博士生培养体制。我的一个博士生同学现在为发论文愁得要命,学校不仅要求他们在毕业前要在SCI刊物上发几篇论文,而且每年的奖学金评定主要也是看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这样以来,为了争取奖学金和顺利毕业,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拼凑论文,读书学习的时间就变得非常少。而实际上还是学生的他们,也常常交不起高额的版面费。这种情形不仅仅在博士生阶段,一些高校在硕士生培养中就常常以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评奖学金,逼得学生刚刚读研就拼命发论文而不是去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献。如果这些高校也能对研究生采取稍微灵活一点的评价机制,想必他们也不必如此痛苦和纠结。

从目前来看,复旦大学这种新机制和旧制度并存。其实将来可以让新机制占主导,这在操作上并不是太难。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并不能直接代表学术能力,就我熟悉的新闻传播领域,一些核心期刊上也经常刊登非常一般甚至有抄袭嫌疑的文章。像目前复旦大学所采取的,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代表性论文进行评价,只要能做到公正公开,还是比较容易能看出参评者水平的。对于博士生和硕士生而言也是如此,包括导师和专业教师在内,难道除了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就评价不出学生的学术水平吗?

到网上一搜,发现类似复旦大学的这种做法在国内原来已有先例。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论文代表制,真正有分量的论文拿一篇就可以评上教授。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推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但愿这样的制度能尽快铺开并延伸到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中,让更多的学生也能在合乎学科规律的评价体系中展开竞争。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