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名校校长“非院士不可”吗

2012-03-19 21:3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木 钉
字体大小
- | +

●已有不少实例证明,名校校长“非院士不可”的非理性倾向,无异于刻舟求剑,其结果往往是“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

前不久,陈吉宁就任清华大学新校长,在社会上激起了小小的波澜:他不仅非常年轻,只有48岁,而且既不是中科院院士,也不是工程院院士。

虽然没有“名校校长必须是院士”的明文规定,但人们的脑海里越来越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名牌大学的校长,好像只有院士才能胜任。而近些年来的名校校长人选,也似乎有这样的趋势:北大、复旦、浙大、兰大、北航、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名校的现任校长,都是院士;北航、北理工的校长,也是在任职后不久就当选两院院士。于是乎,一旦某所知名大学的新任校长没有院士头衔,许多人免不了要打个问号:不是院士,能胜任校长吗?

这样的顾虑大可不必。院士与校长各有其责、各有所长,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院士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界的佼佼者,其职责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杰出的学术贡献,其长处在于科研和学术,而非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学校长的职责是处理学校行政事务、领导学校全面发展,其选拔标准是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而非学问做得多么优秀。换句话说,院士是学有专长、精于己业的专家,校长则是协调各方、服务全校的管家。无论国内国外,成就卓著的科学大家,能成为好管家的,少之又少。

固然,大学是做学问、教学生的地方,毕竟事关“学问”,作为一校之长应当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懂得为学之道。但是,学术背景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不是学问越大越好、名头越响越好,更不是除了院士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非院士的陈吉宁执掌清华,并无不妥。正如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院士所说,他有三方面素质可以胜任校长:首先,清华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需要文、理、工、医、社会科学等全面提高,而陈吉宁在清华工作多年的经历和阅历,意味着他有这个全局观;其二,作为清华校长,必须有很强的和各方面人物打交道的能力,而他的交流能力也很强,有很好的人缘;其三,清华校长也应该有很强的业务能力,陈吉宁一直对从事的环境治理领域有很新的观念,也一直坚持带研究生。

其实,做研究和搞管理是两条道儿、两股劲儿,学问做得好并不等于管理搞得好,反之亦然。正是因为深愔此理,国外优秀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一条道走到黑”, 毕生精力做学问,最终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即便是擅长管理的科学家去做院长、校长,也往往是在其科研黄金期过后——一般是在五六十岁之后。

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事情屡见不鲜,许多刚刚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中青年科学家,就被“提拔”去做院长、当校长;在名校校长人选上,更是出现了“非院士不可”的非理性倾向。已有不少实例证明,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无异于刻舟求剑,其结果往往是“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有识之士痛心不已。

“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前清华大学校长、教育家梅贻琦的这句话,言简意深、发人深省。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