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为何要发CNS?

2012-03-16 22:17 来源:丁香园 作者:颜 宁
字体大小
- | +


工作中的颜宁教授

刚刚拜读了陈儒军先生的博文《对CNS论文要见贤思齐 》,恰好对CNS早就有些想法了,顺便记下来。

首先,我总洋洋得意地认为CNS这个说法是我发明的(不排除英雄所见略同啊)。话说俺还是本科生的时候,98年上神经还是生理课老师讲CNS (Central Nervous System),知道了这么一个缩写。不久听本系一位老教授讲我们系里出了一个多牛的施一公,发表过Cell,Nature,Science (我本科的时候可能太不务正业了,根本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东西),随口嘟囔说这不就是CNS嘛。倒也从此留下了“发CNS=很牛”的印象(俺那时候是不具备批判精神的小本科生嘛,老教授说的话都挺当真理的)。慢慢自己做科研了,知道了学术期刊、学术论文,CNS念叨得就更多了,还给我们实验室的很多人科普了何谓CNS。再后来发现在网络上CNS也成了流行词,基于我当年经常混BBS,所以老琢磨着是不是我当年在哪个帖子里率先用了CNS的说法啊 扯这一段是因为我觉得科学网的许多用户可能当年没泡过BBS,为了一些事情的争论啊、对于点击率的在乎啊等等,特别像我们年轻时在BBS上跟人吵架、关注自己的帖子是不是十大、是不是M一样,挺好玩的 -- 我总是这样,在进入正题之前,总要闲扯一段。唉,难怪我高考作文不及格。

好,进入正题,关于发表CNS和期刊的影响因子。

我对一种说法极其反感,即做科研就是为了发表论文。有没有搞错?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如果没有文字的记录,我们怎能了解老祖宗那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灿烂的文学瑰宝?对于基础研究更是如此,不发表论文,别人、后人怎么知道你做的是什么东西?学术论文生动地体现了“文以载道”,是传播科学发现最主要的途径。比如,你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早就知道进化论了。那好啊,给我文字记录。没有?对不起,只有达尔文发表过,所以他是《进化论》的创始者。所以,科研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但发表论文是做科研的直接结果,可不要搞反了因果关系。

我也特别反感那种狂妄地批评所谓烧多少钱砸出多少废纸。每当我看到不同专业的人互相攻击,都不禁被无知者的无畏震撼。我有一个朋友的观点让我很赞同:他说他绝对不会对高铁问题发表意见。因为他自己经常受到诟病,可批评者基本都是外行,批评内容令人喷饭。所以尽管他是本领域的尖锐批评家,但绝不去做可笑的外行批评者。这个观点还让我汗颜了许久,因为7.23之后,我对高铁没少批评,并且我自己确实也不懂,只是一腔热血地在关注在评论,但是我承认他说的有理,所以之后我也尽量只提问,不评论了。哦,又跑题了,封博一个月的结果就是废话多。赶紧拉回来~~

基础研究不同于应用研究,尽管有时候基础研究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人们甚至是研究者本人的想象,但是基础研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发掘创造新知识”(引用施一公的博文)。有了新知识,还要传播、交流,否则哪怕您发现了宇宙起源的奥秘呢,不说出来,自己带回大自然,对人类的智慧来说也毫无意义。要传播交流,可以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媒介。人与人的交流,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学术报告等等,但是,只要没有有效的文字、声音、图像记录,就有扭曲、走样的危险,甚至还有关于某个重要发现原创人的争执,这种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对于青蒿素问题的争执,如果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有严格的作者署名规范,也不会引发出后来那么多争议。因此,知识的传播最终还是要通过媒介的记录。学术论文->文以载道!白纸黑字背后代表的是一个科学家的学术成果。严谨的论文体系是科学史的一部分,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学术交流,理所当然希望发表的期刊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发CNS,特别是NS(我对于不同专业的人都喊CNS也觉得挺好玩,Cell其实是一个挺专业的期刊,仅对微观生物学相关的适用啊。但简单起见,下文只用CNS,不再专门区分)。在各种学术期刊多如牛毛的今天,更想发CNS了,因为CNS可能是学术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有最广泛的来自各个学科的科研读者群,也就使得自己的论文更显眼(visible)、在学术界更有影响力。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们在2009年11月发表了一篇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的论文,尽管内容上超过了同期发表的3篇Nature和Science论文,与另外一篇Nature基本相同,发表时间比其中两篇晚一点,比另外两篇却还早3天,但是从Google Scholar上查到的引用率来说,我们的论文仅被引用45次,而发表比我们晚三天,内容基本相同的Nature论文引用已达69次。这里面绝不是发表时间的区别,也不是论文本身质量的区别,仅仅是期刊的区别!我为此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对Nature说三个字,那就是:我投你!如果要给审稿期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星期!

因为发论文的目的是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让更多的同行知道自己的研究进展,那么读者越多越广泛,越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投CNS论文时,如果遭到拒稿,不少的时候comment是“It may be submitted to a more specialized journal”,即如果你的研究结果不够新颖,不能让更多学科的人感兴趣的话,即使结果再solid,逻辑再完美,那也请投更专业的期刊吧,不适合CNS。从某种程度上讲,CNS是给外行看的。对于内行而言,不仅有本专业的学术期刊(specialized journal),而且对某一特定内容,不论发表在哪里,总是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库找出想要的论文。对于真正的内行,即使你发表在非常默默无名的杂志,我也可以判断你的工作价值。可是,很不幸的是,在术业有专攻,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偏偏隔行又经常如隔山的今天,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不可避免地成了外行判断他人科研水平的简单标准。这种外行不仅是大领域,就算同在生物领域内部,我也不认为我可以准确评价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的工作。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任何时候都找到足够的内行来评价,但这似乎很难。特别是在各种评价、评奖、基金评审多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现在,怎么可能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内行来评价你呢?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已经经过了同行评议的论文,即其小同行已经帮我们这些不太懂的大同行或外行判断了这篇论文是否符合这个影响因子,尽管不可避免有偏差,但也算相对公平了。不是吗?就好像高考有局限性,但废除高考呢?最近清华北大通过面试自主招聘研究生的改革不就引发了很多人关于教育公平的更多忧虑吗?在缺乏足够的判断力的情况下,影响因子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但是对于一个学院的招聘、对于一个人的tenure evaluation这种至关重要的决定,一味讲究影响因子可能真的会误事,还是不管多麻烦,都请真正的内行来评价吧。

最后,CNS对于一个领域的新人可能更重要一些,因为没有多少人了解你嘛。要是某个学术领域的大牛,就算他只是把工作发表在blog上,别人也是会关注到他(也许以后blog真能成为正式的发表途径呢,听说数学界就有类似的发表方式了,是么?)我就听说过某个领域的鼻祖级人物只投某个特定期刊,有年轻人问他:这么漂亮的工作,为什么不投Nature啊?他回答:这是“我”的工作,想知道的总能找到。可不是吗?对于我等小葱花,发表CNS是块敲门砖,是让国际同行迅速知道你的工作、意识到你存在的一条捷径;而一旦在一个领域成了大葱了,CNS神马的也就是浮云了。

我盼着自己能达到绝对不在乎论文是否发表在CNS的那一天。其实,这也是某一个阶段的无奈,尽管想洒脱,但身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一直被评价着,又不能真正超脱地完全不在乎任何评价,于是也就给自己加了道枷锁。再扯就跑到月球了,打住~~

P.S:我一直为自己的辞不达意头疼。比如我本来就我们的校庆发表了一篇批评的博文,却偏偏被朋友指责是在夸赞 本文希望不要被理解为是在鼓吹就要发表CNS。我只想分析一下为什么重视CNS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作者简介——颜宁:清华大学教授,博导。2000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200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2005—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膜蛋白和植物脱落酸受体的结构和生物学机理的研究,已独立或合作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

相关阅读
我国七人获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颜宁:谁动了我的manuscript?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