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方面看待科研经费

2012-03-14 19:21 来源:科学网 作者:郭 桅
字体大小
- | +

过多的抱怨常常让我们没有时间想想到底想要做什么——

看了刘老师的文章,他指出了基金评审的问题,这的确是个大问题。需要有人呐喊,让不合理的变得越来越合理。抱怨的跟帖也挺多。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们言必美国怎样怎样,美国的科研成就真的是政府的科研基因导向的吗?恐怕不完全是。

我当时没来及登陆就在后面留言了,再重新贴一下,算是个笔记。

固然有体制的原因。但是也不必放大。也有特别好的科学成果一开始得不到政府基金资助的例子。比如转基因小鼠(基因敲除小鼠)获得诺奖的几位科学家,一开始得不到任何资助。雪中不送炭,锦上偏添花的事情国内国外都有。

关键是市场的完善。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让资助的来源多元化。如果国内多几个像盖茨基金会那样的民间资助机构和资本,真正有才华的科研人不怕没米下锅。

一旦这些“民间”科学家反而做出了诺奖级的成果,对政府资助体系也可以起来鞭策的作用。

慢慢来。有机会的!

真正原创性的科研重大发现,有些人反而不会去申请基金,任何基金,有个保密性的问题。

这点也需要注意。所以年轻人别觉得我的基金被毙掉了,是自己不行,或者关系网不够被黑。没准,你的好的idea被“参考”,故意不让你中。

真正好的idea还是努力,想办法完成。别轻易放弃。

想起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帖子,再贴一遍,看来很适合这个话题。

科学不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科研经费要转型

前面我写了一篇文章《打一场科研经费的围歼战》,影响不大。可能是我写的比较超前,或者有些情况没有说的比较清楚。今天,正好听了一位教授的报告,他是做遗传多态性和个体化医药的,其中他谈到为了做一个项目,和他的朋友每个人出十多万,最后把项目做完。当然,现在他的情况要好的多,尽管国家经费喝不饱,但新的技术发明可以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市场,另外实验室的基因检测平台也可以在市场找些钱,补贴那些缺钱的idea们。

我想了一下,即兴写下来,谨做纪念吧。

一、科学不是第一生产力,让市场给力国家科研基金改革。

我们小的时候被灌输——“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慢慢经历生活。你会发现,这句话根本是错误的!科学本来应是科学家的游戏,但是因为常常背负着生产力的任务,所以基金拿在手上蛮烫手,总要在生产力的某种说法上给点许诺。到后来,生产力化身论文指标,指标意味着奖金,地位,职称等等“另一种生产力”了。

科学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能变成生产力,市场足够开放,资本自由流动,相应的政策法规等等都比较成熟时。真正的国家科研基金应该容许科学家去玩去自在的探索。当然了由于在发到国家这些基金都来自于纳税人,在民主社会人们有权知道这些基金的流向。所以科学家们就像演员一样,尽量要刷爆纳税人的眼球。什么东西硬,什么东西最软,什么最毒,什么最不可思议,人类怎么进化,宇宙有多广,大洋深处还有什么未知的物种,等等等等。当然,随着这些游戏的开展,一些真正科学的种子也悄悄发芽开花。国家科研经费应该像风投一样,支撑起科学家的疯狂。但是当下正好不是这样,研究者必须像考科举一样,咬文嚼字,穷于应付,在三番四次的折腾中,很多锐利的视角就被磨平了。很多项目计划书说,我们要发几篇几分文章,培养几个优博,等等,全是生产力GDP惹的祸!

让市场资本跟国家基金赛跑是一个可能的起点。还是提到塞拉昂公司。这次说的详细些。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10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4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另一个私人公司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也悄然开始了。1998年5月11日,世界上最大的测序仪生产商美国PE Biosystems公司,以其刚研制成功的300台最新毛细管自动测序仪(ABI 3700)和3亿美元资金,成立了Celera Genomics公司,宣称要在3年内,以所谓的“人类全基因组霰弹法测序策略”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并声称要专利200~400个重要基因,并将所有序列信息保密3个月。Celera公司已有雇员300多人,购买了号称“全球第三”的超大型计算机,号称拥有了超过全球所有序列组装解读力量总和的实力。就在六国共同宣布工作框架图构建完成的同一天,Celera公司宣称已组装出了完整的人类遗传密码。Celera公司此举,是对公益性的HGP的竞争与挑战 。

Celera 公司之所以效率要远远高于国家项目组,原因在于他们选取了全新的研究策略,并且更加注重计算机的使用,这也使得生物信息学在此后日渐成熟。

事实上,美国另两个科学大计划,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也有大批的民营资本介入。企业研发新的技术反过来又能推动科研这个市场。比如,第二代测序技术全部是由民营资本商业公司开发的,它的强大支撑了深圳华大这样业内蒸蒸日上的公司,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组也青睐用它解决科研问题。岂不是双赢?所以生产力进步促进科学倒是某种程度的正确。

反观咱们国家,经济生活已经很开放了,科学研究基金指导方向的制定还是计划思路,希望国家一个人把问题全都解决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作为科研人员来说,错误的指导方针导致了错误的应对策略。这是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由我们国产的研究组率先提出一个领先世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总是我们跟着别人跑。“因为有点基础的研究,基金比较容易过!”“太超前的东西搞不到钱”——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到市场上找钱,研究人员认定自己东西是好的,拿不到基金,就到市场上去找;如果仅有想法,够疯狂,不妨试试比尔盖茨的“十万美金”计划,当然也期待政府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出来,比如税收,补贴等等,有一天也会有很多很多的民营企业资本愿意注资疯狂的科研,那时那该多好!当那时,不怕你国家基金不革命,你不整些卓越点的,全国人民的口水都能淹死你。

二、让市场资本给国家科研基金分流。

国家的钱用来养一些神经病和偏执狂(比较真正热心科研又有疯狂劲的人)就好了,剩下的钱搭好必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就好了。比如建个什么粒子加速器国家空间站什么的,都行!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吧。当下中国科研的问题也不是什么***什么专项基金能解决的。这样的举动反而会越来越背离当初的设想!扎扎实实做好平台,拟定政策,给更多的人创新的机会,圈养出不来好品种!

比如药物研发,拿着数十万的基金就敢说把把某某东西开发成上市药物,更有甚者国家看到咱国内医药企业研发能力太弱。就说我来吧,一下子数百个亿扔下去。分给相关单位课题组,必须怎么怎么怎么要有几个新药出来,创造多少产值等等。这不是很可笑吗?医药健康领域,你可以鼓励一些探索性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应该是企业不愿或不能投入的,你可以在初期鼓励下。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弱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市场不规范,坑蒙拐骗让投入创新没有意义,税收是不是能优惠些,过高的“公关”成本,研发平台建设等等。现在看到973的钱开始往企业给了,我看这是一个好的动向。

作为科研环节可能更多应该test一种理论,指出新的路子。一旦是有可能的,让市场资本来说话。如果一个课题组或一个单位,如果够水准,有民营资本都会愿意放一笔钱在那。比如刚看到上海生科院6000万美金转了一个专利。知识就是power啊!这些钱会不会反过来继续用于科研呢?我看是非常可能的。

实际上,我还特意查了点数据,美国NIH基金一年大约300亿美金,但是辉瑞公司一家一年的研发投入是近100亿美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开放的形式流转出去,这些都是机会。美国还有很多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等,市场资本到底有多少介入科研我们很难估计。

至少在国内看到的情况是,国家抢了企业的饭碗,科研人员拿着烫手的money,又很难完成相应的任务,于是忽悠糊弄应付是免不了。

我曾经听过一个比较搞笑的故事:说是一个研究组在一家肥皂厂找到了一个科研课题,让N个博士硕士参与,如何分选出肥皂流水线上,因为失误没有装入肥皂的空盒子?最后耗资数十万元,数年时间,终于研发一种自动化装置,把什么人工智能、激光技术、计算机程序等等全都用上了,搞定了!还申报了国家奖励。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南方某民营企业,厂长把这个任务压下来,最后落到了一个农民工手上,他想了一下,买来一台大功率风扇,对着流水线吹,被吹走的就是空盒子。

国家给科研投入越来越多的钱,希望它多出成果;结果就是不出,越多越不出,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因此,国家科研基金还是回归科学本色,市场的归市场,上帝的归上帝,谁玩的最疯狂,给谁最多钱!

三、钱拿的多了不烫手吗?

一方面记得利益者要圈更多更多的钱,这样他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因为智力见识虽然拼不过你们,但是可以在钱上卡卡你们,让你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旦你们找到其他的生财之道,科研做得很棒时,并且“土八路”打败“国军”时,他们反而会邀请你“帮忙”!

记得马云曾说过“钱多了反而是坏事”。对于一个企业是这样,对于一个科研项目组也是如此,钱多了势必想的多了,做得散了,“敌人”多了,势必担心结题时的尴尬了。反而束缚创新的步伐。有时钱限制了你们宏伟的计划,没钱反而促进你们想想其他替代的办法,有时这种创新反而更显价值!不是把问题解决就好,解决的方式没有终极目标。我的中学物理老师曾经这么告诉我。那时我解题,尤其是数学物理的题目,我会尽量想出简单的办法,宁可多消耗些时间,一下就可以预见到的复杂流水方案我从来不写在纸上。其实,塞拉昂公司的案例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这是一个不断出奇迹的时代!

四、民主是一切革新的终极利器!

这么些年我们谈了太多的科学,就是不敢触及民主。国家科研经费分配最终会走向民主,并在民主的指引下。只是这民主会走的很慢很慢很慢,很多时候你会怀疑他是不是爽约了。

我想他终究会来的!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