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藤编辑中国区编辑主任张科宏
丁香园通讯员:您2007年离开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国全职打理长青藤编辑(丁香客主页: http://i.dxy.cn/theivyediting)的中国业务,现在过去4年多了,业绩如何?
张科宏主任:我们对截至2010年11月完成编辑的论文进行了结果统计,论文总量为1034篇,被SCI收录杂志接受发表的936篇,被接受的百分比为90.5%。2010年12月至今完成和正在编辑的论文512篇,因为投稿/审稿/发表的滞后,没有统计。
丁香园通讯员:您2007年离开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国全职打理长青藤编辑的中国业务,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科宏主任: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很多客户错误地认为我们做的工作仅仅是“润色”,因此无法接受我们的报价。“我的论文请我们学校英语教研室的老师改,1000块钱搞定,到你这里成了个零头!”
面对这个挑战,我们的心态和行动是:“理解、坚持”。作者不理解我们工作的价值有多个因素:首先,很多作者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认为他们的问题仅仅是“语言障碍”。其次,这个行业在中国很年轻,大家充分了解需要有个过程。第三,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坚持把有限的客户交给我们的每一篇论文改好,坚持在各种场合向客户讲解我们工作的深度和范围。
我们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怎样让潜在客户知道我们的存在。我和长青藤编辑团队清一色由这两个方面我们都做了很多尝试,走了很多弯路,同时也渐渐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包括网络传播。
丁香园通讯员:你先后以“长青藤编辑”和“张科宏老师”在丁香园上开帖,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推崇,能谈谈丁香园上工作的初衷?
张科宏主任:我们在丁香园论文版的工作始于2008年,开设“您的论文大家修改”一帖,无偿为丁香园网友提供论文写作/投稿/修回方面的咨询甚至文字方面的具体修改,得到了大家的欢迎,也做出了实在的成绩。很多网友在我们以及丁香园其他网友的帮助下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长期坚持公益活动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自己树立了品牌,很多网友觉得我们在线上的无偿帮助“不过瘾”,要求我们在线下提供有偿服务。毕竟我们无偿提供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帮助每一位网友解决论文写作/投稿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
丁香园站长李天天和总经理张进很快注意到我们的努力,邀请我们参加SCI全国巡讲。这是长青藤编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借助丁香园的人气,我们的市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丁香园通讯员:你2007年回国时国内论文编辑公司寥寥无几,时间过去不到5年,国内的论文翻译公司有如雨后春笋,良莠不齐,能不能介绍一下如何鉴别?
张科宏主任:前面我们提到,医学编辑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过去的5年里,由于政策导向和医疗/科研人员业绩评估体系的转变,市场需求很快攀升。市场的存在刺激了行业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催生了大量“杂质”。
关于一个编辑公司的品质,作者可以通过下面几个简单的方法进行判断:
1)口碑。作者可以通过周围朋友和网络手段去了解。
2)编辑团队。有些公司吹嘘自己的团队如何如何,有哈佛大学的“王教授”,耶鲁大学的“Smith博士”,可就是没有一个真实的姓名。这样的编辑公司我反正是无法相信。
3)公司的诚信度。有些公司拉虎皮做大旗,声称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甚至Nature杂志社是公司的合作伙伴。我2003-2007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助理教授,深知这些学术机构对自己名声的重视程度。哈佛大学和编辑公司怎么合作?也许别人知道,反正我是不知道,大概就是哈佛大学的几个博士后为某个编辑公司兼职改稿?
4)“不见兔子不撒鹰”。作者可以要求编辑公司提供一个编辑小样,实际考察一下。
丁香园通讯员:丁香园上经常看到作者对某些编辑公司的负面评价,多数当然是编辑公司的问题,但是否也有作者方面的问题。
张科宏主任:我认为编辑公司鱼龙混杂,但有些情况下作者自身也的确有问题。个别医生认为自己写出来一个手稿,丢到编辑公司那里,自己的任务就结束了,等着论文见刊就行。
编辑的任务是帮助作者把研究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最终为论文负责的是作者,而不是编辑。编辑看到的问题,有些是编辑能够自行解决的,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和作者沟通。举个例子:稿件原文结果写:“The IL-1 allele distribu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这个描述从语言层面上没有问题,但事情没有交代清楚,怎么不同作者没有说明白。编辑的任务是发现这样的问题,提醒作者,作者需要根据编辑的提示对论文做出相应的改动,然后再由编辑对表述进行“润色”。只有经过这样的互动改稿过程,论文才能真正的改好。我们的工作中也碰到这样的作者,编辑针对重要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评注和修改意见,可是作者根本不予理睬,论文投出去,审稿人每个字都看懂了,但看不懂你的论文,还是会说“语言有问题”,所有的人都成为了输家。
丁香园通讯员:越来越多的公司把论文写作当成一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看待,作者提供几张表格/图片,交钱,然后所有的事情由编辑公司包办。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科宏主任:科学论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载体,变成一个可以大规模制造甚至复制的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产品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也是“反科学”的。
最近听说国内有家“主营”荟萃分析的编辑公司,医生只要交钱并告诉他们一个方向(例如维生素A是否能够预防心梗),其余的事情统统是编辑公司负责。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用不了多长时间,国际一些杂志的主编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崛起的荟萃分析大国”!到那个时间,中国医生做的荟萃分析就成了笑话,被世人摒弃。
丁香园通讯员:有些编辑公司保证论文发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科宏主任:这是一种商业模式,无可厚非,但需要向作者说明承诺的是“不发表不收钱”, 不是论文的最终发表。
的确有一些作者向我们表明:我要的是论文的发表,论文发表我愿意付钱,论文发不出来,付一分钱我都觉得冤枉!将心比心,我可以理解这样的态度,采用“不发表不收钱”的模式,但风险必须用更高的收费来平衡。
话说回来,我不倾向于这个商业模式:要求“不发表不收钱”的客户多半不积极参与论文的编辑过程,而论文最终是否能被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否愿意和我们活动,积极参与整个改稿过程。
丁香园通讯员:长青藤编辑近1-2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您是如何在扩大作者客户群的同时保证编辑质量的?
张科宏主任:首先,从根本上说,一家医学编辑公司服务质量取决于它的编辑团队。我们编辑团队绝大多数成员是美国/加拿大的学者,1/3是一流大学的助理教授,1/3曾经担任主流学术机构/出版社/杂志的专职编辑。我们的编辑团队中还有不少MD或MD/PhD编辑。哈佛大学医学院 Baldessarini 教授亲自负责编辑的遴选和工作评估。这个团队从源头上保证了我们的工作质量。另外,我们在过去近5年的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工作流程,在关键的节点上检查接手的每篇稿件工作质量。
丁香园通讯员:一些大型国际出版社,例如 Elsevier,有自己的编辑服务。与这些编辑服务公司相比,长青藤编辑有哪些优势和缺陷?
张科宏主任:和国际医学编辑服务机构相比,我们既有长处也有不足。我们的长处是能够和中国作者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沟通,甚至当面讨论问题。由于思维差异和语言限制,中国作者写出的文章英美学者理解上会出现重大偏差,甚至根本看不懂。这样的情况下,遥控操作的改稿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现在95%时间在国内,主要工作就是和作者沟通。我们的不足主要是覆盖面比较狭窄。长青藤编辑规模不大,在某些冷门的领域(例如解剖学)没有足够的工作量维持一个高水准的编辑团队。现阶段我们只能婉言谢绝这些领域作者的paper,但相信随着我们的发展,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关于张科宏主任:
张科宏博士2003年-2007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在国际杂志发表原始论文40篇,综述3篇,著作章节1篇,曾经为国际杂志审稿百余篇,并为美国国立卫生院评审基金。2007年回国创业,依托长青藤盟校教师为骨干,为中国医生学者提供编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