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Cell research》(丁香客地址:http://i.dxy.cn/cr)近年来的影响因子逐年攀升,2010年已经达到了9.416。2011年的影响因子虽尚未公布,但我们都很关心《Cell research》在2011年的影响因子能否突破10?编辑部有没有相关的估算或预测?
李党生博士:可能会让大家会失望了,2011年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会略有下降。我们的目标是要为广大科学家优秀成果的传播提供一个高显示度的平台,通过整个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发表更多来自国内外的更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继续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将Cell Research办成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内享有盛誉的期刊。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刊物的影响因子不可能每年都快速增长,有波动是正常现象。大家熟悉的国际知名刊物J Biol Chem,前几年影响因子在6分以上,这两年一直是5分多,JBC一年发文4000篇左右都有这样的波动,何况Cell Res一年不到200篇文章呢。我们能保证的是Cell Res发表的文章的学术水平在逐年上升,整体水平的上升必将推动刊物继续向前发展,至于具体的分数还是待ISI来算吧。
丁香园: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杂志,《Cell Research》的快速发展中有没有什么“武林秘籍”?Cell Research依靠什么吸引优质稿源?又依靠什么来吸引读者扩大传播从而提高引用数?
李党生博士:关于这方面的武林秘籍,其它媒体也曾经采访过。其实就如同“降龙十八掌”一样,招数并不多,关键是要下功夫去修炼。
首先是编辑队伍,科技以人为本,科技期刊更是如此。裴钢院士2006年担任Cell Research主编之时,编辑部原主编和常务副主编相继辞世,裴院士将眼光放到国际上,想招聘一名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背景知识,精通英文且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来担任Cell Res的常务副主编。当时就把我从Cell“挖”回国了。在裴主编的带领下,我将国际顶级期刊Cell杂志的编辑方式——in house的编辑方式也带了回来,着力培养科学编辑的学术和编辑水平,使编辑部编辑人员在处理稿件,向国际知名科学家约稿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逐步锻炼了一支适应现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年轻科学编辑团队。编辑部现有全职科学编辑4名,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其中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后1名(在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得的博士学位,后又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读博士后)。优秀的编辑队伍才能保证专业的稿件处理,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更好地吸引作者。
谈到吸引优质稿源,其根本就是要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让科学家认可。Cell Res近年来影响因子的跨越式发展本质反映的是发表文章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通过我们的编委及特约编辑的帮助,发表了高水平的权威综述;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凭借专业的编辑团队优势,Cell Res为不少国内外优秀的原创论文和与国际同行存在竞争性的优秀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开辟了快速审理的“绿色通道”,符合这些条件的论文,我们可以提供优质快速的审稿,最快72小时就可返回给作者审稿意见,经过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在Cell Res上快速发表。通过这个通道,近年来我们已经发表了一批相当于Proc Natl Acad Sci U S A,Plant Cell,Dev Cell等水平的原创论文。最近的例子应该是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我刊发表的一篇关于Beclin 1蛋白晶体结构的文章,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这篇文章也是走的绿色通道。此事最近在网上好像也有较大影响,并引起了一些不了解情况的网友的好奇和猜测。其实走绿色通道关键不是看人,而是看文章本身的学术水平,我个人认为, 一公的这篇论文是达到或接近Nature上的论文的水准的, 目前已经有国际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在给这篇文章撰写点评,专家的点评文章不久就会发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
至于吸引读者扩大传播从而提高引用数,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和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合作。2006年Cell Res与NPG合作出版,通过借船出海,学习国外大刊先进办刊经验和运行方式,进一步促进Cell Res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Cell Res是NPG在中国、乃至亚洲寻找的第一个伙伴期刊;与Cell Res的合作被NPG高度评价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合作(现在事实也证明这种合作被NPG作为典范在国内进行推广)。合作以来,借助nature.com网络平台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Cell Res论文的传播效力,Cell Res已初步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网站浏览权限销售额相比2006年合作之初已翻了近五倍,这其中包括全球知名学府和重要的大型研究机构,比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此外,Cell Res通过NPG向133家发展中国家机构免费提供网站浏览权限,同时中国境内也有136家高等学府和研究所能够免费在网上阅读。对于Cell Res,这不只是销售数字和发行收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日趋增加的机构订户将预示着期刊的阅读量和论文利用的几率也会随之产生飞跃性的上升,从而推进期刊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
丁香园:丁香园有很多临床医生、基础医学研究者、生物学及药学方面的研究者。他们大都有发表文章的需求。能否介绍一下《Cell research》的稿件定位,如果向《Cell research》投稿,什么样的稿件会比较容易被发表?
李党生博士:Cell Research是一本发表权威综述和高创新性原创论文的学术刊物,发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内容都可以,但Cell Res所发文章以基础研究为主,不刊登纯临床方面的研究。临床医生、医学或药学研究人员有关基础研究的文章属于我刊发表的范畴。Cell Res目前接受的稿件的学术质量要求和EMBO J,PNAS等刊类似,原创的、有高度创新性的文章是我们非常欢迎的。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大家希望Cell Res再创新高,那就要把好文章投给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能把刊物办得更好。
丁香园:在国外《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学术期刊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会化媒体网站上都很活跃,但国内的学术期刊很少有类似的行为,您如何看待?
李党生博士:专业期刊和大众媒体是科学传播中两个重要媒介,分别对应不同的读者。前者发表科学研究成果,主要面向科学家;后则将这些发现在普通大众之间进行传播。在美国和欧洲有很多专业机构负责专业期刊与大众传媒的合作,通过他们将深奥的科学研究转化为浅显易懂并且饶有兴趣的文字,促使普通公众了解最近的科学进展,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关。国内学术刊物目前由于编辑部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很少能系统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近几年来这种状态其实也逐渐在改变,国内报纸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最新科研动态了,但多数是由研究机构主持发布的,以期刊名义发布的确实非常少。Cell Res和NPG合作之后,每年都会有2-3篇特别优秀的原创论文由NPG组织新闻发布会,通过国际媒体对之予以点评报道。最近的一次是去年9月20日报道了南京大学张辰宇课题组的原创论文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an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该文主要是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饮食进入动物体内,进而调控体内靶基因表达从而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该发现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一句俗话“You are what you eat”。包括American Scientist、The Scientist、Science Daily、Discover Magazine等多家媒体都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门报道,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还有无数博客进行了转载,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国内我们刊物自身还没有通过媒体对本刊发表的文章进行过报道,但是很多作者所在单位通过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国内一些主流的生物医学网站上输入“Cell Research”就可以找到不少,但读者评论栏目常常是空白。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在国外《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学术期刊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会化媒体网站上都很活跃,但国内的学术期刊很少有类似的行为的原因。也许国内读者对于科研报道的兴趣有待培育,亦或是我们宣传得还不够,其实有些报道写得还是深入浅出的。随着国内出版业的逐渐壮大,我想不久的将来普通大众也可能在社会化媒体网站上看到我们自己刊物上报道的最新科研进展了。
李党生博士简介:
研究员,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96年至2004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6年任Cell杂志的Associate Editor。2006年至今担任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在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ell Research, Cell, Nature, Nature Immunology, Cell Host & Microbe, Cell Stem Cel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评述30余篇。2007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至2010年获中科院文献情报与出版行业引进人才择优支持;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目前兼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电话:021-54922951
电邮:dsli@sib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