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客座文章的作者是Richard Price ,Academia.edu的创始人及CEO。Academia.edu是一家为学者提供论文共享及学术交流平台的网站。
即时发布
令科研人员倍感兴奋的是在未来研究成果有可能会即时发布。目前,一篇论文从定稿到全世界范围的研究者都能搜索到它,这中间可能要经过6个月到2年的漫长等待。这主要是因为同行审议是一个漫长得让人难以置信的过程。2年的时间,在300年前大概足以给我海外的远房亲戚带去一封家信了。
正因如此,许多致力于使文献实时发表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自论文定稿到出现在相关研究社群的时间大大缩短:可以用小时或天为单位来计算,而不是经年累月。比较优秀的平台如Academia.edu, arXiv, Mendeley, ResearchGate 和SSRN等。
那么,同行审议又将置身何处呢?
研究者被一大堆问题所困扰:未来即时发布的研究成果将发表在何处?同行评议又将发生哪些形式的变化?会不会有垃圾论文得以发表,从而使得鱼龙混杂难以甄别?
网络内容搜索
即时发布是网站吸人眼球的标签,专家组正式的同行评审负责在文章张贴在网页之前对其内容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核实。相关网站也正因为缺少了正式的同行评审系统而得以繁荣,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事先预料到。
事实上,网站得以繁荣的一大法宝是强大的搜索系统的出现,它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沙里淘金,满意而归。网上用户常用的两大内容搜索系统为:
搜索引擎(Google, Bing)
社交平台(主要有Facebook和Twitter,也有通讯平台类如email, IM等)
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均可以不同的形式为同行互检提供便利。有人将这两大系统分别戏称为“大众评审”和“社交评审”
大众评审:google的网页级别算法紧盯整个网络结构的链接,并且按照匹配度从中提取出最适合的网页。
社交评审:Twitter 和Facebook会将你追踪的朋友或他人的链接完好地展现在你面前。
人们经常将杂志社的同行评审体系称之为“两人评审制度”
两人评审制度:选择两个人代表目标文章的可能读者群进行评审。
两人评审程序的缺点在于以下几点:
成本高:每年需耗资8亿美元定阅相关杂志,这笔钱本可以投入到深入研究上。
耗时长:两人评审程序约需花费6个月到2年的时间,或许更长。
质量可疑:被选择评审的两个人可能对文章论点抱有偏见,或者不能胜任此项工作,或者,在评审时带有情绪。
不可变更:一旦下定结论,就不会随文章影响力的改变而改变
评审者工作繁重:评审工作耗时耗力,结果又不能发表,评审者不能从中获得学术信誉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可以通过网络,特别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检索到研究论文。
检索引擎:Google, Google Scholar, Pubmed
社交平台:Academia.edu, arXiv, Mendeley, ResearchGate, blogs, 通过email or IM, Facebook和Twitter进行同行间的交流。
随着研究成果越来越倾向于网上发表,针对研究内容的检索引擎也同样向大众网络内容倾斜。同行审议机制也逐渐由两人评审程序过渡到大众评审程序,以及社交审议程序。
研究能否达到更高水准呢?
人们经常认为正式的同行评审制度使得论文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可以被接收。如果质量门槛被移走,事情有可能会变糟:研究者在阅读文献,可是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它。
网络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证明忧虑也并非空穴来风。缺少了内容质量门槛的把关,网站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类似google 或facebook之类的搜索引擎或社交平台的工作即是保障客户搜索内容的质量。而这些网站的成功足以证明它们在此领域游刃有余。
采用相同指标的搜索和信誉系统
除了强力研究筛选,杂志社同行评审历来还扮演着另一项有趣的角色:它帮助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誉,这会帮助他们申请经费,获得职位。人力资源主管或委员会授以基金时总会考虑到一个申请人发表了多少项同行评审认可的文章,以此来判断这个申请人的学术水平以及他素质是否满足这项工作或基金的要求。
同行评审制度历来扮演着双重角色,筛查与信誉,而这两项角色又殊途同归:究竟哪一个是出色的研究,究竟什么制度才可以完美地解答这一问题,而这些又会推动筛查与信誉制度的发展改革。
近年兴起的另一项关系到学术信誉的指标是看论文的引用量。Google Scholar将每一篇论文的被引用量呈现在每一个用户面前。论文之间的引用类似于网站之间的链接,而引用量则是大众评审程序的一个实例。
对于引用量和链接之间的类比,引人联想的是Larry Page(google 创始人)能否实现其网页级别的概念。如今引用量对Google Scholar的强力搜索功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可以轻易地操纵搜索结果,造假并抺黑学术信誉。
学术信誉与社交平台
对于社交平台,度量的标准是交流互动的水平。典型因素包括:
你的粉丝的数量
你的论文被分享,推荐,评论,以及点击浏览的次数
这些度量值显示有多少同行对你的论文感兴趣并浏览,以此得出相应的影响因子。
滞后是引用数量作为学术信誉指标的一大缺憾:它需要时间来完成积累。如果现在你发表了一篇文章,那么要在几年后引用它的文章才会出现。这会使得研究者学术信誉的积累出现断层——在长达3、4年的时间里学术信誉值没有变化。
填补上述信誉积累的断层。研究者在谋取职位或基金时越来越需要实时的学术信誉。竞争是激烈的,作品的影响因子越高,希望就越大。
基金提供者也希望看到更多关于申请者研究成果影响力的数据,这会帮助他们公平地做出决定。
即时发表与同行评审
即时发表研究成果的前景让人倍感振奋。如果你能近乎实时地接触到本研究领域的前沿思想,那么会更快地对你的思路产生美妙的催化作用。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6到24个月之后,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你可以把研究成果送交同行评审,经历6到24个月的漫长等待方才发表,你也可以将论文呈交新的同行评审程序——大众评审和社交评审,它同样具有高质量的内容核审程序,但无疑,更加快速,节约,也更加人性化。
对于新思想的产生和兴起,网络是一块不可思议的理想乐土。未来,无疑会有更多除大众评审和社交评审之外的新同行评审机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