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本人的一篇文章被本领域的一个顶级杂志据搞了。伤感之余,回头审视自己的工作,也发现其实悲剧早就铸成了,这种结果不过是一种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已。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试图冲击同档次的杂志失败了。读硕士的时候第一篇文章,工作本身倒是没有多大的新意,但是结果还是有些价值的(至少从现在十几次他引看还不错)。意料之中的是,没几天编辑就给退稿了,还好推荐我们的工作发在其子刊上。那个工作也算顺利做了个了结。巧合啊巧合,我博士期间第一篇文章竟然也能冲击这种档次的杂志(应该很少有人硕士博士第一篇文章都这么不知道天高地厚),而且好像博士就是博士,顺利通过编辑关。一个小插曲就是老师第二天早上就跟我说“我收到编辑的确认投稿成功的信了,我们接下来就等着退稿吧”,当然,老师是在开玩笑。其实还有个小故事,在跟老师一块改文章的时候我问老师“如果是您审这篇稿子,能通过吗?”“估计很难,亮点不够突出,原创性还不够”,老师说。原来,我们是都没抱太大的希望的。通过编辑关后就是漫长的审稿周期,而我的心事也仿佛一点点增加,从不失眠的我开始失眠,甚至也有半夜醒来不能寐的痛苦。本来惯例的一个月周期也拖了几天。哇,这段时间好漫长。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其实我还是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失望失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结合审稿人的意见,我还是能发现我的差距的。
第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其实挺尖锐的,最客气的话是“The topic itself is very important and the results are reasonable.”在一个令人震惊的however后,本意就出来了:“They have not provided any new insight indeed or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this field.”这是让人最难受的,从本质上把我做的工作给贬到深深太平洋底。要想在这种档次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单纯的解决一个小问题,审稿人是看不上眼的。这就对选题和切入点提出了高要求,没有一个好的idea,就注定了工作的普通性。当然,大部分的工作,只要肯努力,总能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点,但要把工作提高到一个层次上,这就要转换一下思维了。跟大部分人一样,我也喜欢追星,喜欢看N/S的文章,但是,应该承认的是我的眼光还不够开阔,理论基础还非常不扎实,而且,可恶的阅读文献习惯使得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分析的不够透彻,再加上糟糕的英语,够了够了,再说就哭了... ...老师的帮助的确会让论文提高个档次,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本来的工作就基本上是跟风,除非有奇迹,还能要求怎么样呢?
相比较而言,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就温和多了,“Overall, I do not think that this work is of high enough impact for inclusion in ***. The work is thorough and interesting to workers in the ** field;”所提的意见,也没有让我们太难受的地方。不过,这已经很难受了,不是吗。也许幸运的是,两个人都建议我们改投另一影响力稍低的杂志,“ By combining the main text and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the manuscript might qualify as a regular article in ***”“hence, I would recommend publication as a regular article in ***”。希望,别再折磨我了。
正如老师下午说的那样,不要灰心,博士期间第一篇文章能被***接收也算很不错的了(当然还可能被拒)。其实,我不是灰心,我只是有点正常的失落。
“吃一堑长一智”,我在调整,希望我的调整方向是正确的,我的要求并不高,希望最后我会达到。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一直求索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