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磊:导师+研究生,新的同行评审模式?

2012-01-31 14:14 来源:丁香园 作者:黄晓磊
字体大小
- | +

我之前写过一篇博文《同行评审中的“审者悲剧”》,介绍了论文发表过程中“有限的审者资源被过多使用”的问题。Hochberg等人认为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个问题。一方面的问题是过分依赖于数量化的评价机制以及科学家所面临的同行竞争的压力,使得很多作者都想将论文发表在最好(或更好)的刊物上。二方面的问题是当一篇稿件被一个刊物拒绝之后,很多作者并没有积极吸取审者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增加了论文被拒绝的可能性,某篇论文在发表之前转投的刊物越多,它无疑使用了更多的审者资源(很多时候是资源的无谓浪费)。针对这个问题,Hochberg等人对作者有一些建议,具体可以参看我上篇博文。他们还提到:(鉴于科学界审者群体实际上很小)应该让博士后和高年级研究生更多的参与审稿,他们往往非常认真评审,且这是培养年轻人审稿能力的很好的方式。

同行评审无疑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评审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地方的研究生教育中是缺失的(或者说对培养下一代审者是不利的)。针对这个问题,最近美国生态学会的学生分会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仅在生态学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就600篇/年的速度增长,这无疑给同行评审带来压力。在对193位研究生和早期研究者的调查中,大约80%的回答者认为评审论文是应尽的义务并且可以提高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希望获得评审论文的机会,但现实中他们并没有多少这样的机会(尤其是被编辑部直接邀请)。另外的问题是,很多研究生导师,从未对研究生进行过评审能力的培训。

鉴于此,一个新的评审模式,即“导师+研究生”评审模式被提出。他们建议导师和研究生可以作为一个评审团队,大家都给出他们的专长和想评审领域,这些团队信息及参与论文评审的情况可以放到一个数据库中供期刊编辑参考,从而帮助编辑选择合适的评审团队。这种新的合作的评审模式不但可以解决审者资源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真正的评审过程来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九位生态学领域优秀期刊的主编被问到对这个模式的看法,虽然他们表达了对学生评审经验和眼界的担心,但也表示研究生审者(约占8%)往往都能提供及时且详细的评审意见,对这种模式他们都持支持态度。

我觉得这种模式对导师的要求也很高(或许也是一种限制),既然肩负着培养学生评审能力的责任,且碍于面子,很多导师级评审者或许更加不敢随便给评审结论,也更加不敢故意给有竞争的同行负面的评审结论。但问题是,这种模式应该是建立在导师和研究生自愿的基础上,这会影响其实行的广度。期刊能够规定必须要用这种模式吗(作为导师的义务之一)?或者,谁来负责建立或维护这些“导师-研究生”评审团队的数据库?姑且不论这种模式的推广前景如何,其想法是好的。希望有更多的导师和研究生开始这样做,这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

Zimmerman N, Salguero-Gómez R, & Ramos J. 2011.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eer-reviewing.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9: 199-199.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