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雄风震天吼:美国NSF发布2012版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2-01-28 22:33 来源:丁香园 作者:riset
字体大小
- | +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近日发布了《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12版。这份将近600页的报告概述了美国在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及经济行动上的态势。

报告甫一推出,Science与Nature杂志均跟进进行了报道,虽然二者角度有所不同,但报道都凸显了中国和亚洲在世界科学与工程版图中的猛烈扩张态势。

亚洲学域(Asian Science Zone)正在形成
负责监督报告撰写的NSF官员Rolf Lehming认为:“亚洲学域正在形成。”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亚洲内部的科研合作越来越多,我们从论文的引用地域就可见一斑,如图1所示,尽管亚洲作者引用欧美作者的比例仍占绝对优势,但和前者的下降趋势相比,亚洲作者引用亚洲作者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事实上,这一趋势从十余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图1:亚洲作者引用亚洲作者的比例日渐提高(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亚洲学域形成的另一个证据是来自亚洲的科学与工程论文数量不断提高。欧盟27国的论文总数依旧占据论文数量排行榜榜首的位置,不过如图2所示,亚洲国家的论文数量在中国科学家强有力的推动下,几乎已经和榜眼位置的美国齐头并进。


图2:世界不同地域的科学与工程学论文数量(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不少人形容中国作者发表的SCI和EI文章如同灌水,亦即质量很差。不过从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如图3所示),如果将被引次数作为论文吸引力的指标,那么相对欧美国家由于起点较高而形成的踯躅不前的态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论文质量都有长足的进步。


图3:世界不同地域的论文吸引力情况(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如果将所有论文的平均吸引力指数视为1,总体而言,中国作者2010年发表的科学与工程论文的吸引力指数已经达到0.5,虽未达到平均值,但相较2000年的0.1,提升态势可谓非常明显(如图3左上)。将论文类型进一步细分以后,中国作者表现最优秀的是工程类论文,吸引力指数已经逼近1,甚至还小幅超越了欧盟国家(如图3右上)。

遗憾的是,这其中生物类论文的吸引力指数提升幅度十分有限(如图3右下)。在生物类论文数量大跃进的背景下,不能不让人怀疑其中的灌水类论文很有可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美国地位或被撼动?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美国全方位的领先态势几乎无人能够撼动。不过按照nature的说法,中国领衔的亚洲诸国正昂首走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引擎的大道上,这些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及取得的进步足以令美国警醒。

美国自然科学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Board)主席 Ray Bowen也认为,美国应当警惕如此之多的科学和创新成果诞生在美国之外,长期来看,如果任由其发展的话将会损害美国的竞争力。

的确,近年来,亚洲诸国和地区(指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台湾和泰国)在研发资金投入的绝对数量上已增长为原来的三倍,不仅超越欧盟,而且达到基本与美国齐头并进的程度。增长斜率更是远超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美国和欧盟(如图4所示)。与此相形对照,科学与工程论文的数量亦增长迅猛(如图5所示)。


图4:美国、欧盟、亚洲十国(地区)及其他国家的研发投入(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5:美国、欧盟、亚洲十国(地区)及其他国家的论文数量(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Nature杂志乐观地认为这样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它给出的一个理由是,作为亚洲的科研引擎,中国获得科学学位的人数近年来涨势迅猛(如图6所示),而在美国,走势已经趋平。


图6:中美两国获得自然科学学位的人数之比较(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这一理由怎么看都有点牵强,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领域,权当是nature对中国的美好祝福吧。

编辑: 冯志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