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文章发表

2012-01-28 10:26 来源:丁香园 作者:yujintai
字体大小
- | +

英语有句话是Publish or perish. 反正对于学生来说,发表是硬道理。对于宏观管理机构,对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处,过度重视论文或只重视论文不一定合适,对于个人而言,多发表论文或文章不会有坏处。

一. 题目从哪里来?

你们今后的硕士学位论文题,多半是导师出。下面主要谈谈自选研究或写作题目的来源。

1.“纸缝里找文章”。

“***”当中,“洋人纸缝里找文章”是某些科研人员被批判的原因。我们换个角度看,“纸缝里找文章”并没有错。所谓“纸缝里找文章”,就是从文献中找到知识的空白点,并将填补空白点作为选题。

2.培养兴趣点。

培养一个和多个持久的、甚至终生不渝的兴趣点,长期关注相关论题的进展,自然会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3.响应需求。

有些期刊、有些学术会议搞主题征文,我们就可以去投稿试试。我有一篇文章“文献计量学与科技期刊研究”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已故的许菊主编给我出的题目,这也是响应需求的一种方式。

二.怎么写综述文章?

研究生可以先学着写综述文章,只述而不评。对于我们情报学专业的学生,综述能力分外重要。

对于综述文章的写作,注意以下几点:

1.广泛占有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是个害人精。用任意检索词,都能在网上查到不少东西,有人误以为材料不少了,可以动手了。其实最关键的资料可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呢,网上时常是看不到免费全文的。一定要勤跑大型图书馆(实体的图书馆)。

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还要注意利用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 (LISA)之类的检索工具,确保资料的完备性。

你们看过凤凰台的《李敖有话说》节目没有?你们看看他为了每一期的话题准备了多少资料!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不展开说了,可以作为专题说。

3.文章写完后要好好修改润色。

有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自华”就是“色”很好,但不是化妆画出来的,是你的内在学养的外在表现。同理,作者若要把文章润色到一定水平,也是需要长期阅读、长期积累、长期练习的。

三、 怎么选择投稿对象

1.好货给好刊。

自己确信质量较好的文章,就尽量投给有名的刊物。我读研究生期间(1984年)写的综述文章《国外的技术转移研究》若不是发表在国内较优秀的刊物《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上,就不容易产生较好的反响。多年后,还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给我写信,表扬这篇文章。

2.能公开发表就好,别停留在内部报告阶段。

有些项目的委托单位只要求你提供研究报告,供其内部参考,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只要他们没有保密限制,我们自己还是要尽量将有意思的东西公开发表。即使发表在不出名的报刊上,但只要是公开发表了,就可能引起重视。比如,我的《政策制订中的学科冲突》(用“唐沈”笔名发表,)发表在一本名气不大的非学术类刊物上,但居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发。

3.注意刊物档次与发表时滞之间的平衡。

高档刊物收到的稿件很多,审稿细致,就会导致发表时滞较长。有时为了尽快发表,不一定非得追求刊物的档次。

4.注意报刊的开放程度。

有时,我写一些比较犀利的文字(并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某些报刊敢发表,另一些报刊就不敢发表。那我日后当然会青睐那些胆子大的、较开放的报刊。

四、 怎么对待退稿?

从未经历过退稿的人大概是没有的,直到今天,我仍有被退稿的情况。怎么正确对待呢?

1.天生佳稿必有用。

你确信是高质量的稿子被拒了,那可能是编辑部或审稿人没有眼光,你再接着投别的刊物呗。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自我评价较高的稿子遭遇退稿的几率也反而较高。屡败屡战,屡退屡投呗。你信不信最终能发表?反正我信了。

2.认真对待修改意见。

也许你能碰到很认真的审稿者(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许菊先生),吸取其意见肯定有助于你的提高。即使审稿意见比较狠,你不服气,也还是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比较好。

3.退稿进入库存。

反复投稿也没人接受,或者实在没时间修改,或者不愿意违心按照评审者的意见修改,就将其作为“库存”好了。库存量为零总归不安全,不方便。库里有粮,心中不慌。库里有货,假如某报刊紧急约稿,你就不用担心了。我曾经有一篇科普短文,写作20年后才得以发表,曾长期在“仓库”里存放着。这篇文章与科技史有关,并不因为搁置而影响其有效性,属于“保质期”超长的产品。

五、 写作态度最重要

1.写作不是单纯为了发表。

与研究同伴说话,聊天,对于研究者来说,往往是思路开放的过程,说和聊是为了让灵感如潮涌;写作,则需要条分缕析,是思路收敛的过程。一般来说,只有经过写作的过程,我们才能把思绪彻底理清楚,对问题的认识才能上一个台阶。

2.发表只是写作的副产品。

我们写作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与人共享,与人交流,那就去投稿;另一部份内容,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出于种种原因,现在无法发表,那就放着。

我有一位学者朋友说过:心里有了想法,如果不写出来,憋在心里是很难受的。我认为,不写就憋得难受了,这才是最佳的写作状态。有人说:我怎么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那可能是,你目前的学养还不够。

3.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你写得越多,发表得越多,当媒体承认你的水平后,你就会接到很多约稿。这些约稿都是较好的发表机会。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约稿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挑战,你敢应战吗?我已经发表的文章中,不少是应报刊编辑部约稿而写的。比如,《从另一种视角看知识》,《谁来填补这个空白?》,《技术素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等等。

有准备,就是要有积累。积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平时是否思考问题?好比,你有没有练习厨艺的冲动?是否观察别人如何烹调?

(2) 平时是否积累素材(观点、事实、数据)?好比,你有没有做菜的原料与佐料?

(3) 是否有较快的写作速度?常写才能提高速度。好比,你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一桌菜来,别让人家饿肚子。

总之,发表文章是个实践过程,甘苦自知。卑之无甚高论,谨供入门者参考。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