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将与新媒体擦出新火花
《中华消化杂志》总编辑袁耀宗教授
丁香客开通之后,《中华消化杂志》(官方主页:http://i.dxy.cn/cjd)成为第一个入驻的传统期刊,对于老牌期刊怎样结合新媒体开辟崭新的发展方向,总编袁耀宗教授接受了丁香园专访。
丁香园:祝贺《中华消化杂志》入驻丁香客,作为杂志总编,您认为科技期刊结合新媒体,在传播上有哪些新特点?
袁耀宗教授:第一是快捷,我们知道临床医生都工作繁忙,对他们来说时间非常宝贵。通过丁香客,我们可以尝试把每期刊物的主要亮点和精品文章的摘要分享到丁香客,让大家短时间内及时了解到消化领域的发展动态。
第二点就是拉近了读者、作者的距离。由于医生群体对丁香园的认可与青睐,众多作者和读者登录丁香园的频率很高。我们通过丁香客把文章的摘要发出来,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者可以跟踪和解答,这有利于促进读者和作者的学术交流,甚至还可能促成双方的学术合作。
第三点就是这种方式拉近了编者和读者的距离。编者们把杂志每期的重点内容分享到丁香客后,通过了解读者的反馈,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到他们的建议和关切,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杂志的选题优缺点,明确以后需要怎么改进才能做到更好。对读者来说也是更加方便的建议渠道。
以上,都是科技期刊与新媒体可能擦出的新火花。
丁香园:微博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交流方式影响着大众,您怎么评价医生使用微博的现状?《中华消化杂志》入驻丁香客后,您觉得能对杂志本身、广大的读者和医生带来怎样的机遇?
袁耀宗教授:微博内容丰富,更有利于沟通,加入微博后双方可以及时的交流。但是由于医生的专业特殊性,病人的病情错综复杂,因此医务人员登录微博在时间的安排上可能比较困难。在《中华消化杂志》入驻丁香客初始,我们与编辑部相关人员也进行了沟通,确认我们能够安排足够的人力和时间进行维护,而丁香园也能够帮助《中华消化杂志》更有效的进行学术推广,之后我们才着手推进入驻丁香客的各项事宜。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进行维护,那我们宁可不做。
我们相信,《中华消化杂志》通过与丁香客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广大读者更准确地了解我们杂志的稿件定位,进而有针对性地投稿,提高稿件采纳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了解杂志最新发表的文章。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说,通过丁香客,消化杂志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便利与途径,而这对发展中华消化杂志的潜在读者也是有好处的。
丁香园:《中华消化杂志》作为第一本入驻专业社交媒体的传统期刊,其知名度和认可度都是有目共睹的,但目前网上对其介绍并不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中华消化杂志》的定位以及对投稿的要求?
袁耀宗教授:《中华消化杂志》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编辑部承办的消化专业杂志,对增进我国消化专业医生之间的交流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目前很多研究文章发表在国际杂志上,但中国国内医生基数大,中文仍然是主要的阅读形式,因此《中华消化杂志》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广的。
但我们也在做着积极的改进,比如国内高水平文章发表在国外杂志后,我们对其进行整理提炼,以详细摘要的形式发表在“国外发表优秀论文”介绍版块,让我们国内的同行也能直接看到国内优秀论文在国外的发表情况。总之,我们希望能将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时传递给国内医生,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期刊人在应对国内优秀论文大量外流的局面下所作的一些调整与应对措施。
丁香园:据了解,您在一些大众网络平台拥有账号,并积极回复大众在健康方面的疑问。除了与大众的互动之外,您如何看待大专家与年轻医生的网络互动?您是否认可这种形式?如有机会,您是否会积极参与呢?
袁耀宗教授:其实业内的交流很重要,只要时间得当我们都会积极参与。我们之前举办过几次网络视频电话会议,邀请了全国多个点的医生共同参与到会议讨论中来,与医生直接互动。所提的问题也是比较尖锐与前沿的,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而且比单纯文字的交流更顺畅、更便捷。
我们对丁香客的影响力是非常认可的,我们也希望可以选取一个时间由《中华消化杂志》通过丁香客这个平台与全国各地的的网友做“微访谈”形式的在线答疑。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直接在丁香客内进行视频或文字形式的专家答疑,网友可以通过发表留言或者短信提问,答疑专家直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解答,事后整理成文字稿,让答疑内容得到长久的传播。
丁香园:我们注意到,Nature、Science等著名学术期刊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都很活跃,国内一些知名媒体也常常借助社交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您对科技期刊借力新媒体还有什么期待吗?
袁耀宗教授:美国以往有一些比较有名的纸质杂志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慢慢销声匿迹,可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威力。目前国内像《中华消化杂志》等大部分科技期刊还是以纸质媒体为主,相比于网络电子版,纸质具有包含内容广、携带方便等优势。总之,每种媒体形式都有其自身特点。
但是科技期刊借力新媒体还是属于大势所趋,如果《中华消化杂志》与新媒体能够有效的结合,取长补短,对读者和作者来说都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会将《中华消化杂志》与新媒体的合作工作积极有效的进行下去,将新媒体优势融合到传统期刊的传播中来,借助于新媒体进一步扩展其影响力,这样既有利于杂志的发展,也可使作者、读者等多方受益。
丁香园:目前中国的学术造假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的心痛之处,一方面影响了中国学术在国外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根本上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您作为医学界的资深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杂志的编者,您觉得这个现象的根源在哪里?针对大众矛头所指的体制问题,您怎么看待?
袁耀宗教授:这种现象主要根源于研究人员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但目前各国对学术造假或者抄袭的界定标准不一。国外一些机构对抄袭的标准较严格,一段话超过25个单词与其它文章重复就判定为抄袭。而国内的判定标准相对人性,一篇文章如果仅有一两段话与其它文章相同,我们认为是作者的写作技巧问题,一般不判定为抄袭。
我们在审稿时也都会多方审查,不惜人工搜索进行字句审查,如果发现有抄袭现象比较严重的,我们会将与之稿件重复性较高的文章原文邮寄给抄袭者,以达到教育和正面宣传的目的。如果要通过调整体制来纠正这个现象,目前拿不出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调整难度比较大。但客观指标仍然是主要的考核标准,客观的考核标准可以督促科研人员有更大的动力进行研究,而主观评判标准在目前更加不可行,现阶段我们只能配合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防范手段来尽量杜绝抄袭,比如人工搜索或者使用一些软件进行匹配。
丁香园: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
袁耀宗教授:感谢丁香园的关注!也希望我们双方协力将这件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