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议造假不仅仅是中国和亚洲国家问题

2015-11-17 17: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黄石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近期NEJM发表了有关同行评议造假的评论性文章,文章指出同行评议造假是全球化现象,论文激励机制是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2015 年 8 月,出版商 Springer 撤回了旗下 10 种不同期刊上的 64 篇论文,按照其网站上的声明,撤稿理由是「编辑无意中发现了有问题的虚假邮箱地址,随后调查发现了虚假的论文同行评议。」这项撤稿声明仅仅距离上一次 Biomed Central 因同样理由的撤稿一个月。

由于同行评议造假而被撤的论文数日益增加,「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Alison McCook 在 Retraction Watch 上表示。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超过 250 篇论文因此原因被撤稿,占所有撤稿总量的 15%。

同行评议造假手段百出

很多编辑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倾向将文章寄给自己喜欢的审稿人,他们审稿越快越好,有的甚至 1 小时就能完成评议。这就给同行评议造假留下了空子。

最早的同行评议造假案例出现在 3 年前,韩国庆州市东国大学的研究员 Hyung-in Moon(文亨仁)承认,他虚假制造了邮箱地址,将论文寄给自己进行同行评议。

Moon 在投稿时向杂志推荐了审稿人名单,并附上身份姓名和邮箱地址。而这些邮箱和地址基本上都是他编的,这样审稿申请就直接发回到他和他同事那了。 这件事情涉嫌 28 篇论文同行评议造假,稿件均被撤,其中一名责任编辑辞职。

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学者 Peter Chen(陈镇远)则建立了一种更复杂的同行评议骗局模式,他称之为「同行评议引用环」——他用 130 个虚假的邮箱地址和虚假身份进行同行评议造假。最终被一名来自 Sage 出版公司的杂志编辑怀疑,牵出全面调查,最后有 60 篇文章被撤稿。

在同行评议造假的历史中,还出现过黑客的身影。

在2014 年底,BioMed Central 和其他出版商发出警告,国际出版伦理学委员会(COPE)的审稿系统遭到黑客入侵,据 COPE 网站 2015 年 1 月的声明介绍,黑客们尝试进入他们的系统数据库,将学术评审系统内部分配进行修改,将这些文章分配给了他们想要的审稿人。

BioMed Central 对此事进行了彻底的调查,证明他们最近刊登的论坛中有 43 篇存在虚假的同行评议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均在 2015 年 3 月撤稿。

造假源于省事儿

以上这类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论文同行评议的模式存在漏洞,但还是有很多杂志和编辑在沿用。究其原因有三点:

1.  在专业性的领域,作者也许是最好的能够熟知谁是领域内或者这篇论文审稿的人。

2. 编辑工作轻松了很多,找到合适的专业,并且愿意在短时间内审稿的专家的工作既困难也耗时。

3. 因为稿件来自世界各地,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圈子,所以作者如果有审稿人推荐,会受编辑的欢迎,也更容易被采纳。

同行评议造假丑闻不仅导致很多杂志不允许作者投稿时推荐审稿人,同时也导致了诸如 Hindawi 等出版商开始翻旧账,对此前可能出现虚假的同行评议文章进行重新审查。

论文发布激励机制遭质疑

论文同行评议造假的现象暴露了现如今论文投稿中的漏洞,脆弱的电子化投稿系统只是表象,论文发布激励机制才是关键。

论文发布激励制度的压力是全球性的——对论文的发布时间要求越来越短,这样的变化既影响了作者,也影响了编辑。这些压力在全球都广泛存在但是在中国尤为严重。以上出现同行评议造假的论文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并且大部分作者也是来源于这一地区。那论文发布的中介系统(公司)都来自中国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仅仅把这一问题归咎于中国或者亚洲问题是不对的。根深于表象之下的是有悖于常理的现存的论文激励机制——作者文章发的越多越快,编辑文章审地越多越快,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攫取到更多。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新的能改变传统论文发表的模式,并且需要落实能够控制这一同行评议欺诈行为倾向的新的手段。


编辑: 任悠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