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今日(10 月 5 号)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的屠呦呦,因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日本的 shatoshi omura 以及美国的 William C Campbell,因治疗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屠呦呦,获 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额的一半。另外两位获奖者,美国学者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学者, Satoshi ōmura 分得另一半奖金。
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的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此前,屠呦呦就获得过 2011 年度拉斯克奖,而且拉斯克奖也被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得拉斯科奖
在今年诺奖颁布前那个热腾腾的 9 月,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少不了这几句点评:「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值得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与「523 项目」
1930 年底,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她是家里 5 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51 年,屠呦呦入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生药学专业,之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 55 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 1969 年至 1972 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1969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 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屠呦呦加入的是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 年下半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 年 10 月 4 日,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 100% 的抑制率。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在屠呦呦所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这样表述:「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对此,受访专家们表示:「可以说,屠呦呦先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打开了大门。」
艰苦条件下付出的努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罗泽渊;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和她的同事们;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都值得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 5 亿疟疾人的中国发明家。
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就记录着他和同事们的亲身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每位专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正如 2002 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文章《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所说:「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链接:青蒿素衍生物或可治多种疾病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一次重大突破。青蒿素发现后,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诞生,使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达到新高度。据了解,青蒿素类抗疟药由我国自主研发并被国际医药界公认,已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目前使用青蒿素的国家超过 3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