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期刊是怎样炼成的

2015-09-08 10:00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晨阳
字体大小
- | +

中国的科技学术期刊如何发展,怎样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是个讨论已久的问题。今年 7 月中外科学家的「外尔费米子」之争,让科研人员再次认识到,我国拥有自己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何等重要。

为探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并寻求对策,近日,由中科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主办的「两刊」编委座谈会在京召开。包括朱作言院士、郑永飞院士在内的「两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国际出版机构代表及国内科技期刊专家 70 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好文章都出国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项目组负责人、「两刊」总主编朱作言在致辞中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科研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但作为科研成果主要载体的学术期刊却成为制约性的「短板」。

长期以来,中国科研的处境一直被形容为「两头在外」: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两头在外,则受制于人。」朱作言说,「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谈何容易。」

「两刊」编委会秘书长、科学出版社副总经理彭斌说:「好文章都『出国』了。」在数据统计基础上,他发现,中国科学家不仅普遍将最好的科研成果投到国外期刊,并且更重视对国外高水平期刊的引用。这种倾向性甚至引发了一些「怪象」,比如部分学者对国内期刊的工作「视而不见」,却刻意引用国外文献等。

专家认为,国内优秀学术论文大量流向国外,一方面有现行科研评价体系过分推崇影响因子的缘故;另一方面,国内期刊本身在刊物质量、运作模式及传播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时不我待。」中科院院士、项目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辑主编郑永飞说,「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争夺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

我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术期刊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担负着知识传播的重要使命,办好自有学术期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办好学术期刊放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显要位置。」

两种「负责制」的不同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辑副主编张纪峰直言,不仅要指出我国学术期刊的不足,更要探讨一些「编委会上能直接解决的问题」。

张纪峰将常见的期刊审稿模式大致分为「编委会负责制」和「编辑部负责制」两种。前者是指主编将稿件分给编委,由编委全权负责稿件的审理,而编辑部几乎不参与这一过程。在这种模式下,主编不仅要从初筛到终审全程督导,还要在编委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

定期召开编委会期间,每位编委都要介绍所负责稿件的处理情况。

在张纪峰看来,编委会负责制下的主编和编委尽管工作强度很高、压力较大,但也更加积极、注重效率。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过分依赖主编个人能力的问题。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期刊采用的编辑部负责制,由于编辑部承担了主要工作而编委的参与度大大减少,导致出现一些弊端,如编委缺乏与作者的直接互动、主编监督缺位引发不必要的拖延等。

张纪峰指出,国内外的办刊模式正逐渐走向多样化,上述两种模式也在互相借鉴和融合。不论采用何种模式,重要的是刊物应加强对编委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并保护编委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服务作者才能吸引优秀稿件

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把中国的学术期刊办好,还须借鉴国际同行的实践经验。会上,《自然》杂志执行主编 Nick Campbell 着重介绍了开放获取举措给刊物带来的正面反馈。

细胞出版社中国及亚太地区顾问杨晓虹则提出,优秀稿件是期刊的生命。而要吸引最好的研究成果,就要树立以作者为中心的办刊意识,为作者提供优良的服务。

杨晓虹指出,编辑与作者之间不是裁判和运动员的关系。即便在拒稿的情况下,刊物也会给作者足够的修改机会。「拒稿很简单,难的是帮助作者达到期刊的要求。」她说,「不管论文最终能否发表,我们希望这个过程对科学家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郑永飞则呼吁,主管部门、科技界和出版界共同关注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