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能否针对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事件评论一下?我笑着回答说,我没有参与那些项目或论文的研究工作,并不了解内情。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圈的人,我觉得我应该为此顽疾写点什么了!我想,要不介绍一下论文从酝酿到最终发表的过程,顺便说说哪些环节的漏洞容易导致学术造假吧。
一篇研究论文的前世今生
科学研究(包括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成果一般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学术论文包含了某个研究领域当时最新的研究进展,代表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个学科与领域探索的最新知识。
人们一般说的学术造假,最直接的表现是论文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论文作者主观蓄意为之。
学术造假最直接的受害人通常是该领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因为他们在这些造假论文的错误结果或结论基础上开展后续研究,将会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为何发现和揭露造假的人往往也是同领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
一篇研究论文从酝酿到发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我根据自己这些年从事生物医学科研工作的经历与体会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临床医学也基本相似,不再一一说明)。
一、提出假说或研究问题
首先,科研工作者会基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新的假设或假说,即大家通常说的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是研究论文的起点或最早的雏形。
这里指的研究问题是比较具体、有待解决的前沿问题,需要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与见解,因此通常提出研究问题的是高年资研究人员(教授或研究员)。低年资研究人员(博士后或研究生)通过参与这个过程获得训练,并逐步培养出这方面的能力。研究假说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提出的研究假说或研究问题被验证或解答的成功率较高,这也是科研基金大多数只资助高年资研究人员的原因之一。
二、验证假说或解答问题
提出了研究假说或研究问题之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开始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研究假说或解答问题。低年资研究人员通常是进行实验操作的主力,高年资的研究人员主导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负责分析与解读实验数据或结果。
分析与解读实验数据和结果是科研质量控制非常关键的环节,需要研究人员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当实验数据或结果不支持最初假说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假说存在错误,或者实验数据与结果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重试。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发生低年资研究人员或高年资研究人员篡改实验数据的问题,以期减少劳动量来获得有利于其论文观点的数据。
三、撰写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在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之后,大致可以判断当初提出的研究假说是否成立或者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已回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通常就会开始撰写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一般由资深研究人员撰写,虽然低年资研究人员也常常参与其中。在研究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低级的造假,最常见的是直接修改实验结果。
四、论文的评审过程
当论文初稿完成后,并经过数轮修改与实验数据的补充,研究人员将论文投至合适的学术期刊,期望获得发表。当今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同行评审制度,一篇学术论文大致都要经过三关:
(1)初审:
学术期刊编辑在收到研究论文之后,将初步评价该研究论文是否符合该期刊的基本要求与发表标准。只有符合要求并达到标准的论文才会进入下一关,否则就会直接拒稿。这个过程通常为 1~2 周。
(2)同行专家评审:
通过期刊编辑初审的论文将被送至该研究领域约 3 名同行评审专家,他们将对研究论文进行全面、专业的评审。如果评审专家认为研究论文存在严重的问题,将会建议不予发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指出研究论文的不足之处,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供论文作者参考。
(3)修回与复审:
研究人员从期刊编辑处得到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后,需要逐一回答同行专家提出的问题,通常还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实验与数据来支持研究论文的结论。研究人员将修改后的论文与评审意见的逐条回复重新发回给期刊编辑,将被送至评审专家复审。通常只有在所有专家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期刊编辑才会考虑正式接受与发表该研究论文。
至此,一篇研究论文就正式诞生了,里面包含的新知识将或多或少的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或者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检索并阅读到它,它的价值与真伪也将接受时间的考验。
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可以奠定作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相反的,一篇造假的研究论文则足以毁掉作者的学术声誉与节操。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学术声誉,严格把关自己的每一篇研究论文。
我们可以看到一篇研究论文诞生过程至少有四大人物出场:高年资研究人员、低年资研究人员、学术期刊编辑、同行评审专家。他们分别起着怎样的具体作用?造假论文又是怎么顺利通过这四大人物的监管?请关注丁香园微信号,相关内容近期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