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专访:中国科研需要扎实做事的风气

2011-09-30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字体大小
- | +

曾经有人通过中间人间接来咨询我「在发现青蒿素贡献上,屠呦呦和其他人的顺序问题」,我当时就认为,「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

9 月中旬,国内开始传出消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获得国际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此前的 8 月 22 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发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较详细地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一部分读者认为饶毅准确命中大奖结果。

由此,饶毅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中的热点人物。近日,饶毅接受专访,以下是访谈择要。

屠呦呦获奖跟饶毅基本无关

《瞭望东方周刊》:在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之前,你曾写文章对她及其贡献给予较详细介绍,有人认为你具有「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也有人猜测你是否在里面发挥了什么促进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饶毅:她得奖应该说基本和我无关,只是我研究她的这个事情很长时间,知道这个发现很重要。钱永健拿诺贝尔奖前三天,我也写了文章。

8 月份那篇博文我也不是写屠呦呦一个人,还写了张亭栋,他们俩的事情都是一个类型。

曾经有人听说我在研究青蒿素,就通过中间人间接来咨询我,关于「在发现青蒿素贡献上,屠呦呦和其他人的顺序问题」我当时就认为,「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今年会颁奖,那是几年前的事情啦。

《瞭望东方周刊》:近期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的一个「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恰好也颁给了屠呦呦和张亭栋,听说你参与了这次评奖?

饶毅:我是这个奖项的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这个评奖当然和我有很大关系。

我最初写那篇文章也的确是因为 GSK 评奖。在 GSK 奖提名的时候,都要给自己推荐的人写一些推荐理由。最初我每个人只写了两三句话,但是他们(GSK 评奖委员会)不同意,所以我就被迫写了略长一些,最后索性写成了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开始是用于在委员会讨论、投票时候用的,投完票以后,我才将那篇文章贴到博客里面。

一般而言,我都是先发论文,然后再贴到博客里。但是那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个新闻广受瞩目,我想转移一下(公众注意力)。写作这篇文章的逻辑、时间顺序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现在那些猜测都没有特别的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围绕着「功劳是否应该归功于屠呦呦一人」,一直都在争论。有人认为你的这篇文章似乎在高度评价屠呦呦,进而试图平息这种争论?

饶毅:虽然我们认定屠呦呦的成就为第一,但并不否认其他人的工作。从我们的接触的情况中觉得其他参与「5-23 项目」的人对她有意见可能是有一些理由的,而不能都怪其他人。

她自己课题组内的人、组外的人对她也都有一些意见,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他们还有来信。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确各人的工作,谈事实,而不要意气用事,争取双赢而不是双输。

中国科研需要扎实做事的风气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青蒿素这段科学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比这些年的科研环境、条件、成果,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饶毅: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屠呦呦及其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 项目」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也不是杨振宁、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们参与「5-23 项目」后,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没有简单放弃,最后他们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事实上,屠呦呦的教育背景和才华并不非常突出于她那一代,只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屠呦呦当时职称还是「实习研究员」(低于助理研究员),直到 1979 年才升为副研究员。「文革」期间,有点资历的科学家很多都被打击,或者其他原因「靠边站」了。

屠呦呦的先驱们

《瞭望东方周刊》:网上有人在一些博客或者新闻报道跟帖中称,在那个特殊年代,屠呦呦老师曾受高人指点?

饶毅:这不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从中药发现抗疟药,他们是按前人研究途径做的。从中药中发现抗疟药物,早在 1940 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做了。

当时,陈果夫提倡用常山抗疟,程学铭等研究了常山。研究常山最有效的可能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张昌绍教授。他先辨明多种所谓常山中哪种有效,他观察到常山对人的疟疾治疗后,用鸡的疟疾模型研究和纯化的常山中的生物碱,发现三种有作用。所以从抗疟作用到发现分子再到拿到特定的分子,张昌绍全部做过一遍。他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包括 1946 年的《科学》和 1948 年的《自然》。常山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副作用大而被放弃。张昌绍教授 1930 年代留学英国,1967 年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而自杀。

1970 年代,余亚纲等人从书中总结抗疟的方子,他和顾国明用鼠疟的模型检测了多种中药,其中雄黄和青蒿都有作用。因为担心雄黄的副作用,他们没有继续做雄黄,而认为青蒿有苗头。他们也告诉了屠呦呦自己的结果,屠呦呦可能当时还在做胡椒的抗疟作用,其后她让课题组的人重复了青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她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发现提取物的作用稳定、而且效果更好。这个结果大大提高了科学工作者对青蒿的注意力,几个组都做。屠呦呦小组的钟裕容首先纯化到现在被称为「青蒿素」的化学分子。(原题《青蒿素科学史最有价值的告诫》)

编辑: 冯志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