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科学奖:力挺原始创新的「中国诺奖」

2015-06-10 11:29 来源:科学新闻 作者:姜天海
字体大小
- | +

2014 年 6 月 11 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留下了这样一张合影。

照片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以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正在为获得「2014 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的科学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王恩哥、林国强、徐国良、吴国雄、尤肖虎、沈保根、孙斌勇、刘磊、王俊、李学龙、郑海荣……

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并不是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或是誉满天下的科学家,有几位只是 30 多岁的年轻人,但是在「陈嘉庚科学奖」的舞台上,他们的获奖理由只有一个——原始创新!

这一点,与重点奖励原始性科学创新的「诺贝尔奖」不谋而合。

历经 27 载春秋,陈嘉庚科学奖凭借对「原创性」的执着,规范化的操作,打下了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科技奖励品牌。

素有渊源

中科院学部与陈嘉庚科学奖素有渊源。

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 6 类奖项的设置与中科院 6 个学部的一致性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嘉庚,是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华侨领袖。1987 年 8 月,陈嘉庚先生的亲属找到中科院,提出要以陈嘉庚的名字命名一项科学奖励,专门奖励近年来获得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因此,建立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的前身——陈嘉庚基金会。

当时,中科院学部受委托,专门负责「陈嘉庚奖」的评审工作。陈嘉庚奖的设立,打破了中国以奖励个人终身成就为主的科技设奖惯例,成为了中国向「诺奖」看齐的第一奖。

从 1988 年设立陈嘉庚奖以来,陈嘉庚奖作为在中科院学部平台上运作的科技奖励,共组织了 8 次评奖和颁奖工作,63 位杰出科学家获此殊荣。

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都曾获得过陈嘉庚奖或陈嘉庚科学奖。江泽民、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杨振宁、丁肇中等诺奖得主,都曾出席过该奖项的颁奖活动。

不离于宗

可以说,在 20 世纪末,「陈嘉庚奖」已经在海内外科技界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原始创新热情。

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基金支持,2001 年,陈嘉庚奖的评奖工作被迫中断。

2003 年 2 月,在国务院有关领导的亲自关怀下,在财政部、中国科技界的支持与期望下,经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名字和形式虽然皆有改变,但实质上仍以「鼓励原始创新」为己任。

新成立的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以「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以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先后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近年来在相应学科领域内做出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科学家。

其中,「个人推荐制」是保持陈嘉庚科学奖质量的一大特色,也是保证每个符合条件的科学家都可以推荐或被推荐的公正、开放的国际惯例。

推荐通知中规定,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均不受理个人申请,而是由相关领域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并且推荐人不能是被推荐人相关成果的合作者。

但是与陈嘉庚科学奖相比,2012 年首次开始评选的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更加注重对获得重要原创性成果的青年人才的激励,明确规定获奖者年龄不得超过 40 周岁。

自 2006 年以后,陈嘉庚科学奖的评选和颁发步入正轨。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同步推荐、评审和颁奖。逢公历单数年推荐和评审,评审工作基于中科院学部平台;逢公历双数年在全体院士大会上颁奖。

原创生命力

2015 年 4 月 1 日~6 月 30 日,正值 2016 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面向全社会展开推荐工作。

不过千字的推荐通知,其中 8 次提到「原创性」。

「根据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奖励制度的改革情况,以奖励重大原创性成果为目标,努力使陈嘉庚科学奖在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倡导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激发科学家科技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基金会如是表示。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评审程序,是陈嘉庚科学奖的特点,这一点,从陈嘉庚科学奖近年来评奖结果「时常空缺」上,可见一二。

翻阅近年来的获奖结果不难发现,2012 年度地球科学奖、技术科学奖两个奖项空缺,2010 年度信息技术科学奖空缺,2008 年度生命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三个奖项空缺,2006 年度化学科学奖与技术科学奖两个奖项空缺。

对此,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中科院院士学部工作局局长李婷表示,声誉就是奖项的生命,要想保持奖项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高标准。根据《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对于不符合定位和标准的奖项,可以空缺。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

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量子通信技术的新突破,无不体现出由科技进步带来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不断跃升。

「加强科学技术原始创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心愿。作为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上运作的科技奖励,陈嘉庚科学奖与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弘扬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己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促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原创成果大量涌现,推动国家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中科院院长、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理事长白春礼在基金会的致辞中最后表示。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